一、 前言
梨是世界性水果,可概分為西洋梨及東方梨; 西洋梨原產於歐洲,於果實後熟後才顯出最高品質供食用,主要栽培於美國、義大利、西班牙、阿根廷、德國等歐美地區,東方梨採收後即可實用,若後熟後反而喪失品質,主要生產國為中國大陸、日本及南韓。
臺灣梨栽培面積在民國44年調查為
因栽種地區及生產方式不同,臺灣梨產業可分為三大類別:第一類為高需冷性溫帶梨,品種包括新世紀、20世紀、新興、蜜梨、新雪梨等,主要分布於梨山地區,面積約為2000公頃;第二類為低需冷性梨,栽植於低海拔地區,如橫山梨、福來梨、晶圓梨、晶翠梨、明福梨、蜜雪梨、玉金香梨等,產區分布多與高接梨產區重疊;第三類為高接梨,以優良溫帶梨商業品種花芽為接穗,經滿足花芽低溫需求後,於高接適期嫁接於低需冷性梨徒長枝上生產溫帶梨,主要產區為台中縣、苗栗縣、新竹縣、嘉義縣、宜蘭縣等,第二類及第三類梨栽種面積6000公頃左右。
高海拔地區梨在4月上旬開花,8月下旬至11月收穫,和北半球梨生產國相似;橫山梨於2月中下旬開花,8-9月收穫,亦有產期調節於10月開花,5-6月收穫;高接梨在12-1月間高接,5-8月收穫。
二、 臺灣梨產銷概況
高接梨主要生產品種為新興梨、豐水梨、秋水梨、幸水梨、新世紀梨等,產期從5月上旬開始陸續採收,6、7月進入盛產期,通常南部產期較早,愈往北產期愈延後,就梨種類而言,秋水梨最早採收,其次依序為幸水梨、豐水梨、新世紀梨,最晚為新興梨。高接梨以新興梨最多,梨穗來源90%來自梨山地區,平均每公頃使用梨穗90公斤;豐水梨次之,梨穗來源90%以上來自日本,平均每公頃使用梨穗100公斤。高接梨果實均質性低,且高品級比率不高,原因之一可能要早期生產且大果,以多施肥及植物生長調節劑來促使增大,梨果尚未完全成熟即採收,造成品質有很大差異存在。
溫帶梨主要品種為新世紀梨,少量新興梨、豐水梨,近年來亦有在新世紀梨樹上高接福壽梨(蜜梨)及新雪梨,產期從8月上旬開始陸續採收,9月進入盛產期,以環山新世紀產期最早,其次依序為福壽梨、新興梨、最後是11月至隔年1月上旬採收新雪梨。
梨的銷售管道以寄交行口商最多,約佔40~50%,送至果菜批發市場或販運商至產地收購次之,各佔15~20%。大抵而言,目前經由直銷超市、量販店與消費者的比率均低,隨著連鎖超市與量販店的快速發展,以及網路行銷、其它無店舖銷售方式的興起與物流業越來越發達,未來直銷通路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機關團體與個別消費戶的宅配有待積極拓展。
三、 梨進出口分析
台灣近5年來梨出口量均未超過100公噸,對於國內13~15萬公噸產量而言,無法疏解價格壓力,反觀進口鮮梨數量維持在11000~12000公噸之間,佔國內鮮梨產量將近10%,鮮梨概分為鮮西洋梨與其它鮮梨,其它鮮梨即為東方梨,近年來東方梨進口量劇增,對鮮西洋梨進口數量造成排擠效應,使鮮西洋梨進口數量由90年4231公噸銳憾至目前在2000公噸以下。目前東方梨幾乎周年均可進口,主要來自韓國,約佔88~90%,其次為日本,約佔9~10%,少量自智利、美國、澳大利亞進口。
東方梨進口以中秋節與元旦至春節前夕二個時段進口量最多,日本梨9月單月進口量即達50%左右,至於智利、澳大利亞等國的東方梨僅在4、5月少量進口,進二年來國內梨價下跌,智利、澳大利亞梨已無進口。價格部份,韓國梨每公斤平均進口價在42~45元,日本梨每公斤平均進口價在65~90元。
四、 梨之價格分析
民國92~98年間,就產地農場價格來看,除了橫山梨外,各種梨價格均呈明顯下跌趨勢,橫山梨被視為粗梨,且無法冷藏,一向為高接梨生產量不佳時才留果,亦無進口競爭,但特殊風味有固定消費群,若當年度高接梨豐收而橫山梨留果少時,反而價格上揚,較難預測價格趨勢。由梨平均進口價和國內梨農場價格比較,在94年以前國內梨農場價格高於韓國進口均價,但95年以後韓國進口均價已高於新興梨農場價格,只略低於豐水梨農場價格,98年豐水梨平均價格甚至跌至每公斤38.22元。
國產梨價格下跌,除受進口梨衝擊以外,栽培技術改善,使國產梨產量由93年每公頃23108公斤增加到98年28881公斤,5年間產量增加近25%,以及其他國產水果產量增加的替代效應亦為主要因素。相較於梨售價逐年下滑,每公斤生產成本部分93年溫帶梨為34.09元、高接梨為35.24元,95年溫帶梨為29.45元、高接梨為37.07元,98年高接梨為32.03元,高接梨生產成本均在每公斤32元以上。
就成本結構觀之,高接梨以人工費最多,佔成本40%左右,材料費與肥料費分別居於第二與第三位,約佔23%與16%,因此未來如何降低產銷成本,諸如果園規劃與田間合理化作業以及共同採購生產資材等均為重要課題之一。
五、 主要面臨問題
1. 生產成本高
在低海拔地區之高接梨由於每年皆需購買接穗及高接作業,以豐水梨進價每公斤1200元,約可取得350~400芽,每芽3.0~3.4元,高接作業工資每日1600元,可接800芽,每芽2元,腊帶每卷250元,可用577芽,每芽0.43元,合計每芽高接成本為5.43~5.83元,每樹高接200芽,每株高接成本為1086~1166元,每公頃種植250株,高接成本為271500~291500元,且高接後易受天候影響而致成果不佳,必需重新高接等因素,使每公頃生產成本高達80~90萬元;高海拔地區溫帶梨,因位於高山地區,運輸成本高,果園坡度大田間作業不便,大多仰賴人工作業,工作效率低,使生產成本每公頃亦高達60~70萬元。
2. 高接梨不能完全自給自足
高接梨每年必需自日本進口供高接用之豐水梨、新興梨等接穗約25萬公斤,佔高接梨穗所需的一半,除接穗受制於日本外,另生產梨果實不得外銷日本默契,故在高接材料之取得果實的銷售均有相當的困難。
3. 面臨國內外競爭壓力
台灣由於地形複雜,有各種不同高度海拔生產地區,具備各種氣候、溫度,再加上農民勤奮努力,能生產多樣水果,造成各種水果間之競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國外水果亦加入競爭行列,再加上國內水果因生產成本高,難以大量外銷等因素,造成梨價格大幅跌落,面臨極大困境。
4. 生產技術有待提昇
梨在台灣成功栽培時間已超過50年以上,高接梨亦生產達30年以上,一般栽培技術無大問題,但由於追求產量及早產,大量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造成品質良莠不齊,造成消費者對梨品質信心喪失。
5. 果實分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目前梨果實分級標準,除依重量分級外,其餘對果實外觀、果肉質地、甜度等尚無建立標準,導致高品質果實無法得到應有之價格,使得品質無法全面提昇。
六、 未來產業發展規劃及因應措施
國內梨市場已趨飽和,每年均因生產過剩需靠促銷紓解壓力,尤其高海拔山區溫帶梨生產成本高、水土保持壓力及產期與日本、韓國、中國相近,所受到衝擊最大,溫帶梨產業可能逐年萎縮。低海拔高接梨亦因生產成本過高、品質不穩定等因素,若無法降低生產成本穩定品質,亦會受到相當威脅。
1. 調整種植面積
國內高海拔山區梨因生產環境不良,生產成本甚高,超限利用部份,停止繼續輔導,朝向生態保育為主,對於符合農業使用且交通便利之梨園,可結合梨山地區鄰近觀光景點,轉型發展觀光休閒。
2. 加強栽培技術改進,降低生產成本
梨生產成本中以人工費最高,約佔40%以上,應加強輔導降低人力成本如:
(1) 妥善規劃果園作業道、配合機械作業及自動噴霧系統,減少作業勞力。
(2) 適期嫁接,減少受天侯影響導致開花、著果不良而重新嫁接成本。
(3) 改善樹形與樹勢,提高開花、著果率及生產力。
(4) 減少每株高接花芽數,節省購買花芽及嫁接工資及資材。
(5) 檢測果園土壤,依土壤性質合理化施肥,提高肥料效益減少浪費,病蟲害適宜管理,亦能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3. 加強品種改良
在低海拔地區應加強選育適合栽培之優良品種,取代高接作業,為最有效、最直接降低生產成本方法,目前國內已選育出台農1、2、3號及台中1、2、3號等6個可於低海拔地區直接栽培品種,可取代部份高接梨栽培面積,但應再持續選育新品系,使梨品種多樣化,取代高成本的高接梨作業果園。
4. 調整運銷措施
由於目前梨之運銷大多透過行口商、地方販運商及批發市場三大管道銷售,果農單打獨鬥方式常使價格受人為及消息面控制,應加強產銷班組訓與栽培管理技術輔導,導入企業化經營管理的理念及作法,推動產業策略聯盟,建立品牌形象,提高產品價值穩定產銷,促使產品流通及降低運銷成本,提昇產業競爭力,維繫產業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