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蕃茄(Lycopersin esculentum Mill.)為茄科蕃茄屬1~2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中、南美洲。番茄的生長代表乾物質增加,可區分為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前者如葉片、枝條的形成與發育,而生殖生長則包含花器分化、形成、授精、種子形成及果實發育等作用。影響番茄生長的因子包括光線、溫度、水分與相對溼度、光線、二氧化碳、土壤與肥料。
1. 溫度:是決定發育的主要因子。
- 生育適宜溫度範圍為10~33 ℃,土溫18~23 ℃.。
- 育苗期間白天適宜溫度為20℃~25℃,夜間為10℃~15℃。
- 開花結果的適宜溫度白天為20℃~30℃,夜間為15℃ ~20℃,在15℃以下不能開花,10℃時生長停止, -1℃時植株受凍而死亡, 35℃以上的高溫,不僅新梢發育不正常(如附圖),無法正常著果,持續過久恐造成植株衰敗。
2. 水分:
綠色植物最主要的成分是水分,約佔鮮重 80~95 ﹪。水不只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植物體內各種代謝作用多在水溶液中進行。水分同時也是養分吸收和運輸的媒介。番茄全期需水量400~600(水)g/g番茄灌溉可需依據生長期給水,一般於始花期到盛果期最需水,果實開始成熟時要酌量減水。
大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即濕度的大小也影響植物生長甚鉅。因為濕度會影響蒸散作用。植物的水分蒸散主要來自蒸氣壓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 VPD),蒸氣壓差用以描述水分蒸發至周圍空氣的能力。葉片的蒸氣壓差可用以描述葉片相對濕度(通常為100%)與周圍相對濕度之差異。VPD愈大,水分蒸散愈多。太高的VPD值導致葉片失水過度而萎凋。VPD太低,周圍的空氣濕度近乎飽和,葉片難以蒸發水分。因而植物的水分含量不正常,養份無法輸送。蒸氣壓差在1.5〜7.5 g/m3的範圍,蕃茄的蒸散作用維持正常。
- 番茄屬半耐旱作物。
- 土壤相對濕度:幼苗期以65%-75%為宜; 结果期則要求在75%~85%。
- 空氣相對濕度:以50%-65%為宜。
3. 光線:
除影響光合作用外,種子發芽、莖生長、開花、葉綠素合成、蒸散作用、向光性以及植物型態上的改變等都與光線有關。光線通常以光強度、光週、光質三種方向影響植物生長和發育。
- 光強度是指光線的強弱, 通常單位為呎燭光 (footcandle,簡稱 fc ) 或 lux (l fc=10.8 lux), 科學上以μ mol/s/m2 為單位。番茄之光補償點為及光飽合點分別為49~54 umol/m2(4000lux)及1,396~1,485 umol/m2(7~7.5萬lux)。幼苗期光照不足,影響花芽分化節位和品質;開花期光照不足,可導致落花落果;結果期光照不足,座果率低,單果重下降,還容易出現空洞果,筋腐病果。
- 光週期是指每天日長 (daylength) 和黑夜長短的變化對植物生育的影響而言,番茄為中性植物,其開花不受日長變化影響。(3) 光質是指光線中不同波長的光波之分佈情形,會影響光合作用及某些二次代謝物形成如花青素等。
4. 二氧化碳:
濃度會影響光合速率,在密閉溫室裡,白天植物行光合作用後,溫室內的 CO2會降到 100 ppm 以下, 嚴重影響光合作用,此時必須人工供給 CO2,其濃度提高到 1,000ppm,可促進作物生育。在台灣的設施栽培,經常需要通氣,尚無加入 CO2 的必要。
5. 土壤:
- 番茄對土壤要求不太嚴格,但對土壤通氣條件要求嚴格,土壤pH6-7為宜。
- 栽培番茄應選擇土層深厚,土壤富含有機質,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
6. 肥料:
植物除了從外界吸收水、二氧化碳外,還要吸收礦物元素才能維持正常的生長與發育。植物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需的礦物元素共有16種之多,其中碳(C)、氫(H)、氧(O)、磷(P)、鉀(K)、鈣(Ca)、鎂(Mg)、硫(S)需要量較多,又稱為大量營養元素,鐵(Fe)、錳Mn)、鋅(Zn)、銅(Cu)、鉬(Mo)、硼(B)、氯(Cl)、鈷(Co)、鎳(Ni) 需要量較小,又稱為微量營養元素。這些營養元素多分布在土壤中,但大量營養元素含量不足以供應番茄全期生長所用需額外提供。施肥需配合番茄植株發育,例如番茄全期都須補充氮肥,但是為了維持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間平衡,氮肥在生長初期施用量較高,到了果實轉色期可則降低使用量。微量元素因植物需求量較低,生長期間補充1-2次便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