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收番茄(cluster tomatoes),日本譯作房收番茄,為鮮食番茄的一個種類,其有別於一般番茄的單果採收方式,通常是4-6粒果實接連果梗及果蒂整串採收,因此必須具備單一果串果實成熟期一致,果實大小均一,同時在採後的儲藏過程中可維持果蒂鮮綠且不易脫蒂等特性,除此之外,優良的串收番茄需具備單果重40-50公克,糖度7度以上,風味佳而多汁並可週年供應。
台灣秋冬季適合番茄栽培,利用簡易設施即可生產高品質的番茄,且設施栽培技術漸趨成熟,因此深具生產優良品質串收番茄的潛力,本場於2001年秋季自荷蘭Enza Zaden 公司引進“Aranca”、“Campari”、“Claree”、 “Daydream”、 “Lovett”、 “Nectar”、 “Sunstream”、 “Temptation”及“E20.26315”等具串收潛力的番茄品種進行設施栽培試驗。試驗結果顯示“Aranca”、“Campari”、 “Lovett”及“Nectar”等四個品種,串收性表現佳且果實硬度高,適合台灣南部秋冬季栽培於設施內。
串收番茄設施整地、作畦方式及基肥的施加,可參考一般設施小果番茄的栽培方法。種植前宜先進行土壤檢測,以確定是否適合番茄的栽培,並可作為肥料施用之依據,部份品種易出現缺硼現象,因此可於0.1公頃施加1公斤硼砂。株距方面,建議株距以60-75 公分為宜。灌溉建議採取滴灌方式,並加銀黑色塑膠布覆蓋,減少土壤水分變化。
採用穴盤育苗,秋冬季育苗時間約需25-30天,小苗生長至4片本葉即可出苗。
串收番茄可採用單幹或雙幹整枝,除雙幹整枝需預留一側枝成另一主幹外,其餘側枝一律儘早摘除。若設施條件適合,最好能利用牽引繩持續誘引整枝,維持串收番茄植株高度,以利除花、除果及採收作業的實施,若設施條件不允許,則可將主蔓傾斜,可以延長採收時間。串收番茄多餘的下位枝葉必須要加以摘除,可增加枝葉通風性,減少病害滋生,並避免殘枝擠壓果串。建議在果串的第1顆果實轉色後即可除去該果串的下位葉。
進行整串採收的栽培方式有兩種,一為直接摘果法,假設只留8個果實,則將尾端第9個果實以上均摘除。第二種方法為單果與串果組合採收法,將前端果實採收,作為單果(中果)販賣,剩下之理想果數(高溫期4-5果,適溫期7-8果),待同時成熟時再成串採收。
留果作業也是影響串收番茄品質重要關鍵之一,留果數依花序位置及品種而異,一般而言,花序位置越高或果實重量越小,留果數可增加。以“Aranca”品種為例,第 1花序至第4花序留6-7果,第5至8花序留7-8果,而第9花序以上則留8-9果。
目前所引進的串收番茄品種,在臺灣中南部秋冬季設施栽培無法完全著果,串收率甚低。本場於92年2-3月在台南縣鹽水鎮設施進行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試驗,發現高溫下番茄花柱突出花藥筒(又稱長柱花)是造成番茄授粉不良結實率降低的主因。利用4-CPA(對氯苯氧乙酸,4-Chlorophenoxyacetic acid,商品名:tomatoton)處理後,可顯著減少串收番茄的小果率,亦即串收率增加,建議以4-CPA15~30ppm施用即可。
串收番茄採收適期以整個果串紅熟時採收為宜,但若果串留果數較多或儲運距離較遠者,可於果串最末端果實轉色期後採收,採收後必須要嚴格執行分級制度及包裝儲運。
由本場及配合試驗農民的栽培經驗得知,目前須針對提昇串收番茄品質,增加串收率及育成串收番茄自有品種等加強試驗。此外,由於串收番茄在國內屬於新興作物,基於國內市場接受度並不明確,種苗費用相當昂貴,國內栽培技術也尚未成熟等因素,因此建議農民於栽植前宜審慎評估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