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
在花蓮縣吉安鄉本場進行栽培密度試驗,行距為100 cm,株距分為30、45、60 cm等3個處理。於10月份種植,隔年9月取樣調查株高、全株鮮重、鮮根重、根徑、丹參酚酸B及丹參酮IIA含量等。
(一)丹參不同栽培密度的產量比較
試驗結果顯示:在株高、株重、根長、根重、根直徑方面,以行株距100 × 60 cm為最高,行株距100 × 50 cm次之(表1)。
(二)丹參不同栽培密度有效成分含量之比較
試驗分析結果:
(1)丹參酚酸B:以行株距100 × 60 cm最高,100 × 50 公分次之,其它3處理間有顯著性之差異(表2)。
(2) 丹參酮IIA:以行株距100 × 60 cm最高, 100 × 50 cm 與100 × 40 cm處理結果相同,而100 × 30 cm者最低,而且100 × 30 cm與其它3處理間有顯著性之差異(表2)。
丹參之栽培行株距採用100 × 60 cm或100 × 50 cm皆可,但換算其每公頃產量,則以行株距100 × 50 cm者能得到較高之產量,此可作為農民實際栽培上之參考。在栽培中草藥上,為了求高產量來增加收益,故在栽培生產上常會過度密植,反而對其產量與品質產生影響,本研究針對丹參的栽培密度對其產量與品質的影響進行探討,期能提供給農民栽培丹參之參考。
中草藥栽培的最終目標是用來健身治病,若只追求高產量,但有效成分含量低,便會降低或失去其藥用價值,然而產量過低,卻又會影響農民收益,故建立適合該作物的栽培技術與耕作方式,讓栽培者有所依據,便能掌握其生產技術要點,更能保證生產出高產與優質的中草藥。在栽培中草藥上,生產者為求高產量來增加收益,因而作物密植與連作栽培方式常在生產過程中過度使用。栽培密度影響丹參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佈,而根部的分枝數與根徑則決定根部表皮面積,進而影響丹參酚酸B及丹參酮IIA的含量。丹參植株分枝多,若栽培密度大,在植株生長至中、後期時,其地上部生長茂盛會相互遮蔭,影響下位葉片之光合作用,特別是在夏季高溫高濕環境下,易導致枯萎或病蟲害發生。因此合宜的栽培密度對於植株的土壤養分吸收、生長空間、日照、通風、病蟲害防治等,甚至最後的收穫操作活動等皆有影響,是提高丹參根部產量與品質的有效措施。
(一)丹參不同栽培密度的產量比較
試驗結果顯示:在株高、株重、根長、根重、根直徑方面,以行株距100 × 60 cm為最高,行株距100 × 50 cm次之(表1)。
(二)丹參不同栽培密度有效成分含量之比較
試驗分析結果:
(1)丹參酚酸B:以行株距100 × 60 cm最高,100 × 50 公分次之,其它3處理間有顯著性之差異(表2)。
(2) 丹參酮IIA:以行株距100 × 60 cm最高, 100 × 50 cm 與100 × 40 cm處理結果相同,而100 × 30 cm者最低,而且100 × 30 cm與其它3處理間有顯著性之差異(表2)。
丹參之栽培行株距採用100 × 60 cm或100 × 50 cm皆可,但換算其每公頃產量,則以行株距100 × 50 cm者能得到較高之產量,此可作為農民實際栽培上之參考。在栽培中草藥上,為了求高產量來增加收益,故在栽培生產上常會過度密植,反而對其產量與品質產生影響,本研究針對丹參的栽培密度對其產量與品質的影響進行探討,期能提供給農民栽培丹參之參考。
中草藥栽培的最終目標是用來健身治病,若只追求高產量,但有效成分含量低,便會降低或失去其藥用價值,然而產量過低,卻又會影響農民收益,故建立適合該作物的栽培技術與耕作方式,讓栽培者有所依據,便能掌握其生產技術要點,更能保證生產出高產與優質的中草藥。在栽培中草藥上,生產者為求高產量來增加收益,因而作物密植與連作栽培方式常在生產過程中過度使用。栽培密度影響丹參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佈,而根部的分枝數與根徑則決定根部表皮面積,進而影響丹參酚酸B及丹參酮IIA的含量。丹參植株分枝多,若栽培密度大,在植株生長至中、後期時,其地上部生長茂盛會相互遮蔭,影響下位葉片之光合作用,特別是在夏季高溫高濕環境下,易導致枯萎或病蟲害發生。因此合宜的栽培密度對於植株的土壤養分吸收、生長空間、日照、通風、病蟲害防治等,甚至最後的收穫操作活動等皆有影響,是提高丹參根部產量與品質的有效措施。
相關照片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7%
我喜歡:0%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3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