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周環海所以一些沿海居民充分利用地利之便,便在潮間帶或鄰近海域養殖一些具有經濟價值或者是具實用性的藻類以增加收入。由於具有高度的利用價值,天然採收的不足以應付國人所需,遂進行海藻的養殖,主要的種類有紫菜、龍鬚菜、紅寶菜、蜈蚣菜、裙帶菜、海帶、角叉菜及麒麟藻等。初期養殖方法是將藻體夾在繩子上後掛於海中放養。目前於室內進行果孢子或四分孢子的培養成絲狀體,再打碎噴在細繩上,再移至魚塭中放養或海中掛養。
以下介紹幾種常見養殖海藻:
一.紫菜
紫菜是一種可食用的紅藻,由於營養價值高、味道好,又容易消化吸收,因此擁有高經濟價值,市面上除了在冬季販賣新鮮紫菜,也有曬乾的紫菜全年供應。另外,也有業者將紫菜加工製成紫菜醬和紫菜乾果。紫菜養殖每年為澎湖帶來可觀的收入,已成為該縣冬季最重要的經濟來源。紫菜養殖屬潮間帶養殖,口感不亞於野生紫菜,且價格比野生紫菜便宜,頗獲消費者的喜愛。養殖的種苗技術皆由澎湖種苗場所建立,以牡蠣殼附苗培育紫菜絲狀體。每年養殖戶先前預備工作,製作網棚、定位投棚、網棚串連、投種附苗、移棚圍網,養殖季節每年約10月下旬至隔年2月。人工養殖的紫菜生長,和氣溫有關,每到冬季風浪愈大,天氣愈冷,紫菜的產值就愈高,紫菜的生長情況會愈好,採收的次數也愈多。
紫菜是可以食用。富含粗蛋白、維他命A和B2等營養素,多吃紫菜能促進腸胃機能,增強身體抵抗力。它所含鐵、鈣、磷質,可幫助造血。同時,紫菜中含大量碘質,預防高血壓,抗衰老有一定的效用。
二.龍鬚菜
龍鬚菜 (Gracilaria spp.) 屬紅藻類龍鬚菜目龍鬚菜科,是台灣目前最具規模之主要養殖經濟海藻。行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其生活史行世代交替繁殖。大約在1961 年,就利用魚塭養殖龍鬚菜,初期做為洋菜原料,隨後做為九孔的餌料,近年來因九孔病變養殖面積縮小,產量也隨之減少。
三.石蓴
台灣本島和離島都有生長,繁盛期在2月∼4月。石蓴具有同形世代交替的生活史,生長於中、低潮帶至潮下帶的礁岩上,可以忍受每日2次漲退潮的變化。石蓴營養價值高,可食,但質地稍硬,一般食用方式有煮湯、油炸,或曬乾絞碎成粉末加入麵粉中製成麵條。在「本草綱目」書中也有提及石蓴藥用的記載。也可做為九孔和家畜的飼料、製作堆肥、運送水產品的保鮮材料,用途甚廣。其特性成長快速,可快速吸收水體過剩的營養鹽、增加溶氧、淨化水質。在水產養殖的應用上,與水生生物混養,達到節省餌料和能源,降低養殖成本。
四.裙帶菜
又名海芥菜、海帶芽,屬褐藻門、褐子綱、海帶目、翅藻科、裙帶菜屬,是溫水性大型海藻,具異型世代交替生活史。在台灣東北角潮下帶為主要分布區域。裙帶菜的養殖種類,可分為海底養殖和筏式養殖兩種。食用部位以葉狀體主,市場上多經切片處理成細長條狀,而稱為海帶芽。
五. 海帶
產於冷水海域中。室內培養後待釋出孢子後附苗於繩上,拿至海上掛養。在陸上育苗室人工培養發芽成海帶幼苗,然後把附有海帶苗的麻繩綁在海帶養殖場的浮筏上,從育苗出來僅l一2釐米長的幼苗,至秋天時便長成近10米長的大海帶。
海藻的養殖主要是以人工採苗、附苗的方式。近年來由於組織培養科技的進步,臺灣開始利用原生質體培養,進行海藻的大量生產繁殖。期望不久之後國內海藻的養殖事業蓬勃發展,同時為沿岸漁民增進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