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特色作物相較於一般其他大宗經濟作物的栽培,仍偏向較粗放的管理,而且栽培的面積零星分佈,多種植於部落住家的庭園或是田埂邊,較少大面積的栽培,在雜草防治的管理上大部分採用人工拔除或機械割除的方式。若栽培面積較大,則可參考一般大宗經濟作物的雜草防治方式如下。
常見雜草防治的操作方式:
1.人工拔除:使用農具或以手工拔除。
2.機械割除:利用中耕機、除草機、或中耕培土機
3.覆蓋(cover):栽植樹木、草類或綠肥於地表,常使用百喜草、田菁、太陽麻。
4.敷蓋(mulch):將前作物收穫後殘株敷蓋田面,或以稻殼、碎花生殼、甘蔗渣、 樹皮等敷蓋,一般敷蓋3-5公分厚為宜。也有使用銀黑色塑膠布或抑草蓆等進行敷蓋,但此種方式所花費的成本較高。
5.綠肥輪作:於休閒期栽植綠肥作物;台灣常見之綠肥作物有田菁、大豆、太陽麻、埃及三葉草、紫雲英、油菜、苕子等。
6.栽培制度:鼓勵水田與旱作輪作,用以抑制相同草相大量滋生,或配合作物輪作、間作、及中耕等措施。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86%
我喜歡:7%
很實用:7%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烏龍茶(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12/11/15
覆蓋、敷蓋

妹寶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10/04/16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