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紅龍果採後貯運要點
紅龍果在正常疏果栽培下一般於開花後25 ~ 30 天果皮顏色會逐漸轉紅,之後再經5 ~ 10 天後外觀更加渾圓,適時採收果實重量足,甜度高,風味佳;如越晚採收果形雖可能較大,但易增加裂果率,紅肉種則有果肉軟化之情形。因此仍須依販賣市場與是否需貯放來判定採收時期。
1. 採收時間與氣溫:
採收後的果實雖然離開植株本體,但其生命仍然存在,因此仍需呼吸來進行新陳代謝,因此果實採收時溫度越高,呼吸作用就越旺盛。故紅龍果採收時宜於清晨至中午前氣溫較低時以人工進行採收,以避免田間熱(field heat) 之累積,且減少因果實進行呼吸作用而造成之品質下降。果實之呼吸作用主要是吸收氧氣並釋放二氧化碳,同時並耗損果實內的貯藏性糖類、有機酸、果膠等物質同時蛋白質與脂質也隨之變化,並釋放出熱、乙烯與其他芳香物質(依作物品項而定),且因溫度較高使得呼吸作用旺盛,呼吸作用產生之熱能也造成果實維持較高溫度,貯藏壽命也隨之降低,因此採收時間宜於氣溫較低時採收。另外溫度較低蒸散作用速率也越低,蒸散作用低果實失水也較為緩慢,因此也不易導致鱗片失水萎凋,但也需注意不宜於雨天採收,因為果皮脹壓太大易損傷表皮,且濕的果品也易傳播病菌與發生病害,因此整體而言紅龍果採收時應選擇氣溫較低,且避免於雨天採收,如仍須在雨天採收也應將果實附著水去除以免病害滋生。另外採收下之果實也應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如需於田間暫時放置,應進行遮陰避免果溫上升,表皮有損傷者,則易於貯藏時與貯藏完畢回溫後病害發生嚴重,此外若需於田間直接裝箱也請於陰涼處進行,即便果品放置於陰涼的環境下,也須注意擺放方式不宜太擠並注意通風。總而言之,避免採收後果實溫度上升最需注意有三點,第一是採收時間選擇,第二是避免陽光照射,第三是注意通風。
採收保護與堆放搬運:除了需注意採收時間與氣溫外,採收時也需注意堆放方式與搬運,紅龍果採收時果實重量約350 ~ 750 g,若容器盛載力不足,或盛裝果品重複堆疊過高則易壓傷,形成機械性傷害,另外搬動產品及上下運輸車輛也易使產品受傷,因此動作輕柔、運輸道路平順、搬運車輛行駛緩慢是減輕產品受傷之重要條件,工作人員小心搬運及減少大量堆疊之放置方式,也會影響貯藏壽命,有些傷害或許當下不易顯現,但極易於室溫放置及冰存回溫後表現,造成商品價值的下降。
2. 預冷處理與外銷流程處理:
紅龍果於田間採收時,帶有高的田間熱,因此果實內部的蒸汽壓(Vapor pressure)很高,此時如急遽置於冷藏庫中,除冷藏庫特別設計為高濕式外,常因蒸氣壓差的因素,水分很容易自果實內部透過氣孔、皮孔、角質層、絨毛、表皮銹疤及傷口散失,此種情形又以表面積大的葉菜類尤甚,紅龍果表面積雖較葉菜類為小,但仍常因果實鱗片失水、枯黃、捲曲導致品質降低賣相變差的情形。另外也因帶高田間熱之紅龍果直接置入冷藏庫中,導致庫內溫度上升,又紅龍果果實較大,直接堆疊貯放降溫慢,反而更耗費能源,因此採收後如能先行「預冷」(Pre-cooling),將果實溫度降低以利田間熱移除,除了可減少果實失水外,也可減輕冷藏庫負荷能力,同時使果實在最短的期間內把果實溫度降至適當的貯藏溫度,也可減少長途運輸中高溫而遭受的品質降低之損失。此外若無預冷,因成熟度高的水果較不易運輸貯藏,因此同樣的水果可能需要提早採收以避免老化情形產生。
( 二) 紅龍果預冷處理與貯運現況:
一般預冷方式共分為強風預冷(Forcedaircooling)、室冷(Room cooling)、冰水預冷(Hydrocooling)、真空預冷(Vacuum cooling)與碎冰預冷(Pack-icing) 等。紅龍果為新興果樹,適宜之預冷方式與設備尚需更進一步之試驗,並與生產專區的量能來進行統一處理,方能增加效率與降低成本。而目前內銷果實如需低溫貯藏或短程運輸販賣,可於摘採後旋即置於通風陰涼處,將果實裝入有孔塑膠籃平均置放並減少堆疊,必要時可利用電風扇增加空氣流動,冷風流速需達每秒1至2 m 以上,但仍需注意勿直接長時間吹送果實,避免空氣流動過速時間過長,而使鱗片失水萎凋;如有冷藏庫也可進行庫內預冷處理( 室冷;高濕冷藏庫),此時注意堆放塑膠籃時要稀疏及留有通風通道,讓更多的果實面積與流動之冷空氣接觸,另外也需避免出風口長時間直接吹送果實,避免果實失水導致鱗片萎凋情形產生,最好以循環風緩慢吹送。經5 ℃冷藏庫預冷試驗,以500 g果實置於有孔塑膠籃內且以適當方式堆放為例,果心溫度從28 ℃降至10 ~ 15 ℃僅需約3 ~ 5 小時,即可進行裝箱等步驟。之後待田間熱去除並進行整修分級包裝( 或先行分級入庫預冷後再出庫包裝) 並置入冷藏庫冷藏,擔心冷凝水產生者可將溫度降至22 ℃左右即可避免,若直接將採收後的果實裝箱後多量重複堆疊置入低溫冷藏庫,此舉不但果實降溫緩慢果實脫水品質下降,且裝箱堆疊也易因果實失水,有塑膠外包果實者袋內易有多餘水分導致病害回溫後大舉發生,無包裝者則因紙箱吸水鱗片黃化枯萎。
外銷果實部分須配合蒸熱處理廠之設施與流程,目前處理程序為清潔修整分級後之果實進行蒸熱處理,果心溫度須達46.5 ℃ 30 分鐘,因此處理時程總計約需2.5 ~ 3 小時,切忌所處理的每批果實大小整齊度不均一,因每顆果心溫度將無法同步達到檢疫標準,而延長處理時間,進而增加果實品質劣化的風險。待處理完畢後,以天花板由上向下之噴氣口( 英文稱ceiling jets) 噴送冷風以降溫,待降溫後再經舒果網包裹及裝箱,並置於大型冷藏庫中以0 ~ 1 ℃進行低溫貯藏處理,之後將降溫後之裝箱果實以低溫運輸方式輸送至海關出境。
園產品的貯藏力取決於品種、採前栽培因子、採收因子而決定,但是否能達到該產品之貯藏力極限則需靠貯藏條件之設定,貯藏條件要素包含溫度、濕度、氣體構成、乙烯等。紅龍果原產熱帶美洲雨林,屬熱帶果樹,同屬熱帶果樹之蓮霧、芒果、印度棗等均易因低溫貯藏導致寒害(Chilling injury) 產生,寒害的症狀如外表凹陷斑點或斑塊、果實變色褐化、組織軟化、成分變化產生異味、加速衰老與腐爛及縮短貯藏壽命等,因此良好的溫度管理與適當的包裝可降低寒害,並避免果實品質降低。溫度管理部分以紅龍果來說,溫度越低則呼吸作用、蒸散作用越慢,病害發生也隨之降低,產品後熟及衰老速度也較慢,品質也能夠維持,因此貯藏在“不產生寒害的安全低溫”,是十分重要的。而濕度管理對貯藏條件則是第二需考慮的因素,貯藏溼度高則產品與周圍氣體間蒸氣壓差小,蒸散速率也較低,產品因此不至於很快皺縮、失重及萎凋,且濕度越高則寒害發生情形也隨之降低。以前人的文獻指出,可溶性固形物(TSS)與果肉硬度在15 ℃與25 ℃下貯放均有隨著貯藏時間增加而呈現降低的趨勢,白肉種紅龍果於0 ℃貯藏之果實壽命為37 日,而紅肉種為35 日,果實均有輕微寒害產生,而5℃貯藏下白肉種為31 日而紅肉種為27 日,且無寒害現象。以台中市、彰化縣與台南市生產之紅龍果進行試驗顯示,如以裸放配合舒果網置於紙箱內方式冷藏,於5 ℃相對溼度85% 以上貯放效果較佳,貯藏時間建議以10 ~ 14 日為限( 以出庫3 日仍能保持良好品質鱗片萎凋少而言),若需較長時間貯藏,低溫配合適當包裝可延長出庫後之櫥架壽命,以打孔PE 袋包裝後置於紙箱內之包裝方式,放置於3 ~ 5 ℃下可貯藏約3 周,並可減少寒害發生,若貯藏時間再增加則病害蔓延嚴重,如炭疽病等,且回溫後鱗片易萎凋變色,建議於栽培時間施用鈣肥與注意微量元素硼是否缺乏,並加強田間衛生管理,如此可降低寒害與避免貯後病害產生,且配合產期調節方式延長販賣時間,並增加外銷機會。
另紅龍果在果實發育過程均無呼吸高峰及乙烯高峰出現,屬非更年性果實,乙烯產生量非常低( < 1.0μl/kg‧hr),因此可與其他非更年性果實共同貯藏,但仍須注意貯藏庫內乙烯累積情形,貯放時間若長則盡量以低於0.5 ppm 為佳。
結語
紅龍果在十餘年前曾因產量高、回收快、少農藥等生育特性,而大幅種植,但因自交不親和、果實小且產量較低,品質不佳而迅速衰退。近年因選育出高甜度且自交親和品種,加上病蟲害較少等特性,因此全台栽培面積大幅增加,因此於盛產季來臨時常常面臨不小的銷售壓力,加上紅龍果開花與收成常有「大、小水」(短時間大量收成與少量收成)情形,因此短期貯藏並維持良好品質與櫥架壽命便十分重要。另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果品外銷,除日本市場外尚可開發免經蒸熱處理之港澳或東南亞地區作為外銷點,以避免國內競爭價格低落,作為另一可嘗試的選擇。但仍須注意的是採收前園區清潔與病害控管也十分重要,減少著果與果實成熟之發生與潛在之病害,將可減少低溫貯放回溫後病害發生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