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鮪 (Thunnus orientalis) (特徵:胸鰭短,尾柄隆起脊暗色)
中文俗文:黑鮪、黑甕串、黑暗串、東方鮪、東方藍鰭鮪、黑串、金槍魚
英文名:Pacific bluefin tuna
棲地分布: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區,由阿拉斯加灣至下加利福尼亞,往西延伸至日本海及菲律賓北部間之海域,少數族群分布於澳洲西部海域及Papua灣。臺灣主要分布於東部及南部海域。大洋性表層洄游性魚類。具有季節性遷移至沿海的習性。產卵場為九州島南方海域,日本海以及琉球群島經臺灣東方海域至菲律賓東北方海域。
漁具漁法:臺灣近海鮪延繩釣漁船的漁獲對象。漁期:春末、夏季為主。最大體長:300cmFL
以前資料參考:黑鮪原本英文名通稱之為Bluefintuna,為了與南方黑鮪區別,特地加上Northern一字,因此又稱之為Northern bluefin tuna,因為一般所漁獲到的黑鮪,體型深黑、碩大、粗壯,宛如昔日民間常用的大型陶甕一般,因此東港地區的漁民習慣上都依其外型的深黑、粗壯,而稱其為『黑甕串』。
一、黑鮪的生物特徵:黑鮪的第一背鰭有13~15棘,第二背鰭15軟條,8~9離鰭,臀鰭13~15軟條、7~8離鰭,幼小者體側有黑白相間之橫紋10-20條,成長後漸次消失。黑鮪的胸鰭是鮪類中最短魚種,是其主要特徵之一,其前端尚不及第一背鰭中央的下方。背部呈深藍色,漸向側部為蒼灰色,腹側為灰白色,尾柄稜脊呈灰黑色,離鰭中接近背部的地方徵帶黃色,接近腹部的地方則呈銀白色。黑鮪是鮪類中體型最大的魚種,普通漁獲物之體長約在1~3公尺,體重在100~300公斤之間,最大的個體超過四公尺,重量可達500公斤公上,東港曾經量過四百五十公斤的黑鮪。黑鮪的肉色呈濃赤而稍黑,腹側之肉質脂肪最多,肉味鮮美,是上等的生魚片食材,夏季的漁獲物,除水型者外,所漁獲的常是產過卵的親魚,一般肉質油脂較少,風味欠佳。黑鮪臨產卵前的肉質脂肪豐厚,肉質最為鮮美。
二、黑鮪的生態習性:黑鮪仔稚期喜食小魚、軟體動物、甲殼類等(魚古等1981),是雜食性且相當貪食的魚種,成魚則無所不吃,東港的漁獲物中曾經發現,其胃內已有兩尾二十~三十公分的鰹類在內,仍然搶食餌料上鉤。幼齡魚之胃內含物中,也發現有底棲性生物存在,因此推斷幼齡期或許也會在接近海底的地方活動、攝食,幼魚多在白天攝食,自然界中大部份的幼魚經常在空腹狀中,幼齡魚之主要天敵為其他鮪類,成魚的天敵則以沙魚及鯨豚為主,東港的漁民曾經發現過大量上鉤的鮪魚有被鯨豚啃食的情形,沙魚及鯨豚群出現時,黑鮪的漁獲及一般鮪類的漁獲就少。黑鮪在游泳時常會在海面上跳躍,上鉤後通常會向深水處急速潛逃,以期掙脫鉤子。黑鮪是鮪類中最耐低溫者,成魚可耐至7-8℃的低溫,其適溫幅度可降至低至5℃,高至29℃,惟10℃以下之水溫,黑鮪約獲的實例不多,釣獲的海域也是鮪類中分佈緯度最高、範圍最廣的魚種之一。
三、黑鮪的漁場分佈:黑鮪在全世界溫帶海域均有分布,性喜較低溫,是所有鮪類中分布在較高緯度之魚種(比較起來,黃鰭鮪分布在最低緯度,長鰭鮪及大目鮪則介於兩者之間,但大目鮪偏近黃鰭鮪分布之低緯度區,而長鰭鮪則偏近黑鮪之高緯度區)。黑鮪是鮪類中最大型者,體長可達4公尺,體重達500公斤左右。太平洋之黑鮪經常伴隨海鳥群、海上漂流木或鯨魚群出現於沿岸及島嶼附近。北太平洋群之產卵場在日本南方海域,一直延伸至南海、巴士海峽一帶,產卵期在5~7月之間。孵化後之個體隨海流北上至九州南方海域時,大約成長至1公分左右。其後即快速成長,至8~9月間,出現在日本本州沿岸附近之個體可成長至20~30公分左右。在日本海域則有索餌群,在夏~秋時北上洄游,冬~春時南下洄游。體長60公分以上之大型魚體,似有做東西太平洋之大洄游的情形。大西洋之黑鮪漁場,每年的3~4月間在巴西近海形成,9~10月間則在較外海處形成。3~4月間為主產卵期。地中海黑鮪的主產卵場似在西西里島北岸至西班牙東南海域諸島之沿岸區,盛產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之間。北大西洋黑鮪之產卵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之間,產卵場在巴哈馬群島附近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