鮪魚嗜食的餌料
1、 黑鮪:在近海域,鮪延繩釣所漁獲的大型黑鮪,其以飛魚類、大眼鯛類、鰹類、魷類等為主要的食餌,而其內容物的組成,因季節有顯著的變化,且空胃的個體亦多。而黑鮪在近海或外洋域,其捕食鰹魚為眾所周知的事實。一般來說,黑鮪將伴隨著成長,其對較大型的魚類及魷類為餌的依存度,有增高的趨勢。基本上,其將因海域與季節的不同,隨當時魚類、甲殼類、頭足類等餌料的豐度,胃內容物的組成迴異,並無選擇性的攝餌習性。又落合明等亦指出,於南非外海之延繩釣所漁獲的南方黑鮪,可發現其在早晨與黃昏時,攝餌達到最高潮,且推測其夜間並不攝餌。
2、 大目鮪:主要以魚類、甲殼類及魷類為食,對於餌料生物並無特別的選擇性,且本種因係洄游於較深的水層,表層性如花斑擬鱗魨、鬼頭刀、鰹魚、翻車魨等,則較少於大目鮪的胃內出現,而以日本光鱗魚、長吻帆蜥魚、黑仿主鮪等中層性的魚類較常被發現。在中部太平洋大目鮪的餌料組成,以魚類佔最多達62%、魷類33%、魷類以外的頭足類3%、甲殼類2%;然在東部太平洋則頭足類佔63%、魚類22%、甲殼類15%。山口亦指出東部太平洋,在大目鮪的胃內容物中,以魷類出現的比例最高達67%。魚類以長吻帆蜥魚類、燈籠魚類、黑刃魣類、三棘魨類、日本烏魴類、日本光鱗魚類較多。而其在夜間有活躍餌的傾向,為盂類中最為顯著者,此亦為其主要特徵之一,劉在本海域的調查,亦有類似的結果,然山口在印度洋 及東部太平洋海域調查報告中,卻指出在攝餌量上,大目鮪有白天較夜間為多的傾向。
3、 黃鰭鮪:於西部太平洋海域,甲殼類的十足目、八腕目,魚類的黑刃魣類、黑仿主、日本烏魴類、花斑擬鱗魨類等,在黃鰭鮪的胃內常被發現攝餌量較多的種類。在東部太平洋及印度洋海域,黃鰭鮪主要係攝食黑仿主、大棘皮剝魨、日本烏魴、獨角天狗鯛、槍蜥魚、魷類、章魚類、蝦類等,其與大目鮪大致上有攝食相同餌料的趨勢,二者在食性上也並無多大的差異。在帝汶島附近海域,舵鰹屬者為黃鰭鮪胃內容物中最常被發現;甚至於更發現有攝食底棲性如Nephrops的動物。在中部太平洋平洋海域,黃鰭鮪之攝餌量的62%為魚類、29%為魷類、1%為甲殼類。相對地,在東部太平洋海域,則魚類佔47%、甲殼類45%、頭足類8%。而在台灣近海、中國南海的黃鰭鮪,其胃內容物中,除了5月、8月軟體動物為最多之外,其他月份概以魚類居首位;所攝食的魚類中,以7月的單棘魨類以及11月、12月出現的鯖科魚類,佔有極大的比例,由出現的比例來看,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每月都有高頻度的出現率,整體而言,還是以魚類最常出現,軟體動物次之,甲殼類再次之,並且由黃鰭鮪所攝食的生物狀況得知,從大型的浮游生物到體型大的魚類及烏賊類都有,相當廣泛。因此可推知,其食性將受益也區性餌料生物組成的不同所影響,幾乎沒有選擇性並且在夏季的攝餌量較其他月份為高。另外山口亦指出,黃鰭鮪白天的攝餌量較夜間為多,而且入夜以後其攝餌量顯著減少,此與劉的調查結果不謀而合。
4、 長鰭鮪:本種與其他鮪類同樣以魚類、甲殼類、頭足類為主要餌料,對於棲息環境中較多的餌料生物,於白天並無選擇地加以捕食,因此其胃內容物的組成,將因海域、季節的不同而有相當大的變化。至於其攝食的魚種,在日本東北近海,則壓倒性地以日本鯷(鱙仔)為最多,其他如白腹鯖等亦被捕食。在西部印度洋海域,主要以三棘魨科、長吻帆蜥魚科、三蜀光魚科、蛇鯖科、菱鯛類等為餌。另外,黑刃魣類、日本烏魴類在太平洋的赤道海域,亦分別為長鰭鮪的主要餌料。其胃內容量亦有因海域而異的傾向,179°E-120°W的赤道海域有較西側為多的趨勢,可是溫帶海域則相反,120°W-140°W較140°W-180°W為多。且其骨內容量與漁獲長鰭鮪的海域之小型游泳動物的量有相關性。且白天於中午前攝餌活動較為明顯,此亦為本種的主要攝餌特徵。
綜合以上所述,可得知鮪類係屬雜食性,其食性相當廣泛,而且其食性亦受海 域、季節等、其餌科生物組成的不同所影響,對於餌科生物並無選擇性,且白天的攝餌活動較夜間顯著。鮪延繩釣的餌料以冷凍餌及活餌為主,雖然過去曾嘗試人工餌料的釣獲試驗但目前為止並未實用化。一般而言,活餌的釣獲療有優於冷凍餌的傾向。然活餌由於其供給不安定,價格又高,並且漁船本身必須有活魚艙的設施,蓄養以及運搬的過程中,活餌死亡比例亦高,因此目前僅部份小型鮪延繩釣船, 使用活餌而已,常用的活餌以虱目魚為主。而冷凍餌的種類最多,常用的有秋刀魚為主、鯖、魷等多種可供選擇,市場之供給較為安定,並且長期保存容易,唯保存期間必須耗費冷凍所需的油料費。人工餌料雖可大量生產,可重複使用,價格低廉,容易保存且不必冷凍,但由於現階段釣獲率不高,目前並末實際被應用於鮪延繩釣漁業上。
有關釣餌的餌料效果試驗,過去曾有些許不同的研究,水試所曾於臺灣東部海域進行鮪延繩釣試驗,其結果顯示,黃鰭鮪以活虱目魚的釣獲率最佳為0.58%、黃帶圓腹鯡次之為0.33%、 鯖魚最差為0.08%,而大目鮪與鮪則僅黃帶圓腹鯡餌有漁獲,但釣獲率不高僅0.05%而已;在另一組試驗中,黃鰭鮪仍然以活虱目魚的效果最好達0.36%,秋刀魚及帶僅0.07%。雖活虱目魚對於水層較深的魚種,則未必有效。水試所指出,不同餌料在釣獲效果上的優劣,雖以有定論,其隨著季節、海域與魚種的不同有顯著的差異性,然於臺灣東部海域的調查,其釣獲量的高低依序為魷魚、鯖魚、秋刀魚、白帶魚,尤其黃鰭鮪對顧魷類有特別的嗜好性,魷餌的釣獲量為其他三種的2.5-6倍。然於南太平洋的西方海域及珊瑚海的釣獲試驗,則有不同的結果,對於鮪類的釣獲率以秋刀(2.95%)及黃帶圓腹鯡(2.51%)較高,而以南魷(1.19%)及鯖魚(0.97%)較低;旗魚類以黃帶圓腹鯡(0.84%)較高,秋刀魚(0.35)、鯖魚(0.30%)以及南魷(0.07%)較差。又於巴布亞新幾內亞南方海域的珊瑚海附近,以及帝汶島東南方海域之試驗結果顯示,在鮪類的釣穫率以黃帶圓腹鯡(5.38%)為最高,秋刀魚(4.7%)次之,鯖魚餌(3.04%)為最低,而對於旗魚類,則反而以鯖魚餌效果最好。此亦足以證明,海域之不同,而餌料的效果亦有所差異。
在臺灣東部海域,南魷的釣獲效率最佳,而在印度洋及臺灣東部海域,鯖餌在總釣獲率上優於虱目魚餌,但鯖餌對於鮪類的釣獲率,則稍遜於虱目魚餌。日人(鶴留松橞)於1971年,亦就黃帶圓腹鯡、秋刀魚、鯖三種不同餌料於呂宋島東方海域,進行鮪、旗魚的釣獲試驗比較,當鯖、黃帶圓腹鯡混合使用時,黃帶圓腹鯡對於鮪類有較好的釣獲率(0.60%),而對於旗魚類而言,反而以鯖餌的0.62%較要;鯖與秋刀魚混合使用時,對於鮪類的釣獲率,鯖餌達1.92%、而秋刀魚餌僅0.24%,而至於旗魚類,鯖餌亦有較好的釣獲率(0.82%);當黃帶圓腹鯡與秋刀魚混合使用時,反而顯示秋刀魚餌對於鮪類有較好的釣獲效果;於蘇門答臘西方水域的試驗結果顯示,當秋刀魚餌與鯖餌混合使用時,秋刀魚餌的釣獲率達2.06%,不論對於鮪類或旗魚類,均有較鯖餌為優的傾向;而以鯖餌與黃帶圓腹鯡餌混合使用時,對於鮪類,黃帶圓腹鯡(2.70%),稍優於鯖餌(2.06%);然秋刀魚、黃帶圓腹鯡、鯖三者同時使用時,對於鮪類釣獲率則以黃帶圓腹鯡的2.33%為最高,其次為秋刀魚的2.02%,鯖1.37%最差。因此推斷,對於鮪類,黃帶圓腹鯡及秋刀魚,皆有很好的釣獲效果。
為瞭解活餌與冷凍餌的釣獲效果Sivasubramaniam曾在1963年發表,曾就活鯖魚、活魷魚以及冷凍鯖魚、冷凍魷魚進行比較試驗,其結果顯示,此四種餌料對於黑鮪在釣獲率上,並無顯著的差異,但整體來看,仍表現活餌皆比冷凍餌,有較好的釣獲效果,其平均釣獲率,魷餌有優於鯖餌的傾向,但冷凍秋刀魚及鯖魚,對於黃鰭鮪及大目鮪則無顯著的差別,而對於長鰭鮪,則秋刀魚(0.70%)仍優於魷魚(0.51%),由試驗結果發現,對於鮪類,此四種不同的餌料,在釣獲率上並無明顯的差異,不同的種類亦看不出,其對於何種餌料有其特別的嗜好性。
另為尋求其他餌料,用以替代目前慣用的秋刀魚餌,黃哲崇等於1973年論述,曾以白鰱餌進行試驗,其結果指出,除了改良種吳郭魚的釣獲效果較差外,其他如虱目魚、秋刀魚及白鰱間並無顯著的差異。且若採用白鰱、虱目魚、秋刀魚按比例混合使用,是可行的方法,惟若完全以白鰱作為鮪延繩釣雀一的餌料,現階段尚有困難。
日本海洋開發中心在印度洋東部海域,進行延繩釣的調查報告指出,魷魚形狀的擬餌對於南方黑鮪,有較高的釣獲率,尤其是掛在最深鉤擬餌的釣獲率,有較使用其他餌料(冷凍鯖魚、黃帶圓腹鯡與秋刀魚)為高的趨勢,而擬餌其對於黃鰭鮪及長鰭鮪的釣獲效果,則顯著的低落。日本海洋開發中心又於南太平洋中部海域,進行延繩釣的調查報告指出,赤道及中緯度海區,具魷魚及章魚形狀的擬餌,對於大目鮪的釣獲率,有較使用其他餌料(冷凍鯖魚與秋刀魚)為佳的釣獲效果;於赤道海區對於黃鰭鮪,則擬餌與冷凍餌的釣獲率不相上下。另就擬餌的色彩來看,淡黃白色較其他的藍色、黃綠色有較好的釣獲效果,此仍由於前者較後者的明亮度為高所致;另外在擬餌形態上,單純形狀者效果較差,而具有胸鰭或魚體分割成四部份者,皆有較好的釣獲效率,此係由於後者有類似天然餌料的游泳音,所造成魚類的錯覺,亦即所謂的剌激反應的感覺效果。另外,由於鮪類係以目視來攝餌,若能於擬餌加上光剌激的晶片,對於釣獲率將會有正面的效果。未來若再加強擬餌的型態、氣味、色彩、大小等充份的加以研究,相信擬餌在鮪延繩釣中,仍有其發展的空間。
綜此結果,雖然某種餌料,在某一海域,對於某種鮪類,似有釣獲效果較高的傾向,但綜觀鮪類的食性屬於雜食性,且攝食的種類亦相當的廣泛,也無法明顯的看出不同之鮪類,對於何種餌料有其特別的嗜好性,因此在釣餌的選用上,似乎應以釣餌的價格以及購得難易等,做為主要的考慮因素。
相關照片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