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畜產試驗所花蓮種畜繁殖場 林正鏞
◎閹雞的生產方式及屠體與肌肉特性介紹 技術服務系/林正鏞
土雞為台灣家庭主要食用之雞肉,但土雞活潑好鬥,且性成熟早,公雞在7週齡後打鬥及咬 - 駕乘(mount-bite)等行為即普遍存在,常影響到土雞之生長、羽毛完整性及屠體品質。
閹雞為我國之傳統產業,隨著國人生活水準的提高,雞肉品質日益受到重視,致肉質嫩而多汁且風味佳,俗稱『太監雞』的閹雞肉,漸受消費者青睞。我國已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之會員國,肉雞產業將面臨貿易自由化與國際化的衝擊,在台灣,閹雞之飼養均採用有色雞種,與國外明顯不同,有市場區隔之效果,目前閹雞之生產隻數約佔有色肉雞產量的1.5-2.0%,盤價則介於50~90元/斤之間,利潤較高,故近年來專業的閹雞飼養場逐年增加,且規模有逐漸擴大之趨勢。而有關閹公雞之生產技術,在中外書籍中被記載已超過2000年,公雞去勢會改變性成熟過程及生產性狀,包括雞冠萎縮不發育、羽毛變長(頸部、鞍部及尾羽)、不啼叫、恥骨擴張、肛門變大、性情變溫馴,打鬥及駕乘行為之發生頻率減低及雞肉內脂肪蓄積增加等。
研究亦已證實閹雞於早期(前4週)生長會受到抑制,經8-10週飼養後體重即顯著較未去勢公雞重,且去勢可提高台灣土雞羽毛完整性及改善肌肉嫩度與嗜口性(eating quality)。在台灣閹雞之生產均採用外科去勢(surgical caponization)之方法進行生產,將適齡雞隻(體重0.5-1.2kg間,在發身前),於去勢前經18-20小時之禁食及6小時之禁水後,始可進行去勢手術,去勢時將雞隻固定,並於切開部位進行拔毛及消毒(最後第一、二肋骨間)後,進行睪丸摘除手術,睪丸摘除可採用單邊或雙邊開創之方式進行。
Stromberg(1980)依取出睪丸之方式將其分為以下幾種方法:
1. 中國線套鋸拉法:中國先民以棕櫚纖維或馬鬃製成套管,用來套住睪丸,然後以鋸拉方式將睪丸拉出體腔外或配合睪丸构將睪丸取出體腔外。
2. 勾拉法:為非洲婦女在美國示範閹雞之技術,係把指甲削剪成凹槽狀,用手指深入體腔將睪丸勾拉出體外。
3. 夾切法:用特製鉗子將睪丸取出。
4. 絞拉法:用鉗子絞扭拉來取出睪丸。法式閹雞即以此方式摘取睪丸。
5. 電器法:美國Howard Beuoy於1932-1933年間發明電器閹雞套組,為利用電熱將睪丸燒切去除,其優點為出血少,但此套組於1980年Howard Beuoy去世後已無法在市面上購得。
與未去勢公雞比較,閹公雞之屠宰率、頭頸比例、腿部比例及心臟比例顯著較低;腹脂比例、背部比例、胸部比例、翅膀比例及腸道比例顯著較高。閹公雞之肌肉水分含量及肌纖維直徑顯著低於未去勢公雞;脂肪含量顯著高於未去勢公雞;肌肉之蒸煮失重(cooking loss)、韌度(toughness)及剪切值(shear value)顯著較未去勢公雞低。閹公雞皮膚與肌肉之亮度(lightness)及黃色度(yellowness)顯著高於未去勢公雞,肌肉紅色度(redness)顯著低於未去勢公雞。
研究顯示,雞隻於去勢後6週(14週齡)肌肉之脂肪含量即顯著高於未去勢公雞,剪切值即顯著低於未去勢公雞,此差異腿肉大於胸肉,且剪切值於14至35週齡間之變動幅度不大。於去勢後10週肌肉之蒸煮失重即顯著低於未去勢公雞,肌肉之感官品評,無論在風味、嫩度及多汁性上均優於未去勢公雞。在法國,為確保閹雞之品質,「紅牌閹雞」規定閹雞之生產需採用外科去勢,且需於10週齡前去勢,採用放牧飼養,且植物性飼料原料必須超過75%,並不可使用動物性飼料原料,如肉粉及肉骨粉等及添加藥物與其他促進生長物質,但於最後2週准許採用圈飼飼養以增加肥育效果,上市日齡必須超過150天,屠體重在2.5至3.5公斤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