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Siamese grain
beetle
學名:Lophocateres
pusillus Klug
前言:
本蟲屬次級害蟲,常於初級害蟲危害後,產生粉屑後引起此蟲發生危害,粉屑愈多繁殖率愈強。
危害狀:
|
|
|
圖一、成蟲危害狀 |
|
|
害蟲概述:
(一) |
分類地位:
鞘翅目 (Coleoptera) 穀盜科 (Temnochilidae) |
(二) |
分布:
普遍分佈於全世界積穀倉庫,如中國大陸、台灣、印度、美國等地。 |
(三) |
危害作物:
發生於稻穀、糙米、小麥、大米、玉米等穀類,豆類、花生、芝麻、蓖麻仔等油料植物種子。 |
(四) |
形態:
-
成蟲:體長2.5-3毫米,寬1.2-1.5毫米,長橢圓形,極肩平,赤褐色至暗褐色,頭小、複眼黑色極小,觸角棍棒狀,第1節及末端3節膨大。頭及前胸背有細刻點,翅鞘各有6條縱隆起,中間各有2列刻點。全體散生黃褐色細毛,光澤。觸角棍棒狀,11節。前胸背板寬而扁,密布小刻點,前緣2角突出,側緣下彎並有扁平的狹窄邊緣,後緣與鞘翅基部密接。
-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約5毫米,但無黑褐色前胸盾,中、後胸背面兩側亦無黑褐色斑。
|
(五) |
生活史:
年發生 5-6世代,1 世代約 30-45 日 |
發生生態:
此蟲常在綠豆中與綠豆象共同生存。取食破碎豆粒,往往在豆象發生後,
因供應本蟲部分豆粉,既能大量繁殖,在米穀及麥類中也常發現。成蟲及幼蟲行動遲鈍,有群集性,多在寄主表層活動。通常發生於其他初級害蟲嚴重為害之後。卵多產於糧粒縫隙內,主要為害糧粒胚部。
防治方法:
此蟲防治方法與穀蠹相似,在稻穀倉可用第滅寧粉劑與稻穀混拌,比例為1:750,藥效可持續約一年之久。嚴重發生時,可利用燻蒸法滅蟲,將倉庫密封,以燻蒸劑磷化鋁處理五天,此法對人畜均極為危險需小心處理。利用低溫冷藏筒持續控制在15~18℃下亦可有效防治此害蟲。其他防治藥劑可參考植保手冊推薦資料。
引用文獻:
1. |
林欉。 1965。
台灣植物保護工作(積穀害蟲)。 劉廷蔚先生六十歲紀念文集編印。 |
2. |
林欉。1965。PHOSTOXIN對積榖害蟲防治委託試驗報告。臺灣省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系印行油印本15頁。 |
3. |
姚美吉。1995。積穀害蟲。台灣農家要覽增修訂再版(農作篇三)。豐年社編印 |
4. |
陳耀溪。
1985。倉庫害蟲。 農業出版社編印。 |
5. |
陳啟宗、黃建國。
1985。 倉庫昆蟲圖冊。 科學出版社編印。 |
6. |
彭武康。 1985。
穀倉害蟲及鼠類之生態與防治。 臺大植物病蟲害學系出版編印。 |
7. |
Hill, D. S.
1990. Pests of stored products and their control. CRC
Press pp274. |
(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組/姚美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