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Lesser grain borer 學名:Rhyzopertha
dominica Fabricius 前言:
為最重要且最常見之積穀害蟲,能咬破稻穀的穎殼直接侵入危害,屬初級害蟲是稻穀倉最主要害蟲,危害後使其他次級害蟲伴隨發生,對穀物損失有嚴重影響。
危害狀:
|
|
鑽洞藏於稻穀內危害 |
大量危害狀 |
害蟲概述:
(一) |
分類地位:
鞘翅目 (Coleoptera) 長蠹蟲科 (Bostrychidae) |
(二) |
分布:
普遍分佈於全世界積穀倉庫,如中國大陸、台灣、日本、美國等地。 |
(三) |
危害作物:
普遍危害積穀,如稻穀、甘藷、糙米、小麥等儲穀。 |
(四) |
形態:
- 成蟲:體長約
3.6-4.8公厘,體圓筒形有光澤,
全體暗褐色。頭部彎縮於前胸下方,觸角棍棒狀,10節,末端膨大壓扁,伸出於頭前方。複眼黑色,前胸近圓形,前端稍狹小,前胸背前部具有瘤狀突起,後端倒魚鱗狀突起。翅鞘略長,後方彎曲蔽蓋腹末,有12縱列粗刻點。足疏生黃褐色毛,腿節短大,脛節有刺狀突起,跗節4節。
- 卵:長 0.9-1
mm,橢圓形,色淡褐帶乳白,表面粗而有光,一端圓,一端稍尖小。
- 幼蟲:體長 4-5
mm,乳白色有微毛。頭部細小黃褐色,大顎黑色。胸腹部 1-3節肥大,略向胸部彎曲,3對胸足細小,淡褐色。
- 蛹:體長 3
mm左右,頭與成蟲同,彎縮下方,全身乳白色半透明,複眼黑褐色, 口器淡褐色,觸角、翅及足均裸出,羽化前呈淡黃白色。
|
(五) |
生活史:
年發生 5 世代,在 28 ℃下完成 1 世代約 36 日,以成蟲及幼蟲同時越冬,周年可見各齡期幼蟲。成蟲於
4月中旬出現,交尾後
4-5日開始產卵於米穀粒間,8-20粒成堆。1雌蟲產卵約100-620粒,多時可達970粒,成蟲壽命
52-127日。卵期 6-38日, 幼蟲期 22-50日,冬天低溫時126-170日,老熟幼蟲於穀粒內化蛹,蛹期
4-13日。 |
發生生態:
成蟲及幼蟲均為害穀類,幼蟲孵化後即嚙食穀粒內部,老熟幼蟲即在穀粒內化蛹。成蟲羽化經4-5日後,在穀粒間活動,且具飛翔能力。主要食害穀物,亦會蛀食木材、竹器,留下蛀孔可供其它害蟲的潛伏。發生嚴重時,常能引起積穀發熱,導致積穀變質。
防治方法:
此蟲主要危害稻穀倉,可用第滅寧粉劑與稻穀混拌,比例為1:750,藥效可持續約一年之久。害蟲大量發生且危害嚴重時,可利用燻蒸法滅蟲,將倉庫密封,以燻蒸劑磷化鋁處理五天,此法對人畜均極為危險需小心處理。利用低溫冷藏筒持續控制在15~18℃下亦可有效防治此害蟲。其他防治藥劑可參考植保手冊推薦資料。
引用文獻:
1. |
林欉。1958。榖蠹生活習性之觀察。農業研究 8:55-66 |
2. |
林欉。 1965。 台灣植物保護工作(積穀害蟲)。 劉廷蔚先生六十歲紀念文集編印。 |
3. |
林欉。1965。PHOSTOXIN對積榖害蟲防治委託試驗報告。臺灣省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系印行油印本15頁。 |
4. |
何琦琛。1999。農業蟎類待研究問題。第二屆蟎蜱學研討會。中華昆蟲特刊 12:121-135。 |
5. |
姚美吉。1995。積穀害蟲。台灣農家要覽增修訂再版(農作篇三)。豐年社編印 |
6. |
陳耀溪。 1985。倉庫害蟲。 農業出版社編印。 |
7. |
陳啟宗、黃建國。 1985。 倉庫昆蟲圖冊。 科學出版社編印。 |
8. |
彭武康。 1985。 穀倉害蟲及鼠類之生態與防治。 臺大植物病蟲害學系出版編印。 |
9. |
Hill, D. S. 1990. Pests of stored products and their
control. CRC Press pp274 |
(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組/姚美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