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Rice weevil、Small rice weevil、Lesser
rice weevil 學名:Sitophilus oryzae
Linnaeus 前言:
為糙米或白米最常見且危害最嚴重之積穀害蟲,米象卵產卵於稻穀之糊粉層內,碾米過程不易完全破壞其卵或幼蟲,常造成小包裝米於包裝後短時間即發生危害,影響品質及造成高退貨率。
危害狀:
|
|
圖一、成蟲鑽洞產卵 |
圖二、染色處為卵藏身處 |
|
|
圖三、大量危害狀 |
|
害蟲概述:
(一) |
分類地位:
鞘翅目 (Coleoptera) 象鼻蟲科(Curculionidae) |
(二) |
分布:
普遍分佈於全世界積穀倉庫,如中國大陸、台灣、日本、美國等地。 |
(三) |
危害作物:
普遍危害積穀,如糙米、小麥等儲穀。 |
(四) |
形態:
-
成蟲:體長約2.5-3.5mm,外型與玉米象相似,體型較玉米象為小,顏色較玉米象淺,呈深褐色。頭小,口吻細長如象鼻,雌蟲的口吻較細長,稍向下彎曲,有光澤。雄蟲口吻較粗短,不彎曲,吻背縱走隆起線及小刻點顯著,無光澤。觸角臂狀,前胸較頭部寬大,前胸背部密佈圓形刻點,較規則,中間無刻點似一條光滑線。翅鞘上具有1對淺紅或黃色斑紋。
-
卵:長0.6mm,長橢圓形,一端稍膨大,呈乳白色,半透明。
-
幼蟲:體長2.5-3mm,乳白色。頭淡褐色,口器黑褐色,腹部肥大,背部彎曲如弓形,腹面平直,體節13節,各節多橫縐紋,無足。
-
蛹:前蛹:體長2.7-3.0mm,幼蟲老熟時胸節膨大而腹節反而縮小且伸長,體呈乳白色,全體靜止。蛹:體長2.9-3.7mm,初化蛹時呈乳白色,口吻下彎貼於胸部下方,頭胸腹三部區分明顯,觸角、翅及足均裸出。
|
(五) |
生活史:
年發生8世代,1世代約20-50日,在27.2℃時米象每世代需25天,在17℃時需92天,在13℃時成蟲幾乎呈現不活動狀態。 |
發生生態:
成蟲以口器將糙米嚙成深孔,轉身產卵孔內,一般1粒穀粒1卵,但視穀粒大小而異,亦有多卵於穀中。幼蟲自孵化後,即向穀粒取食,蛀穿成彎曲隧道,漸次囓成空洞,排蟲糞於穀粒外。與玉米象相似。其發育期較玉米象為短,一般在米倉中危害較玉米象嚴重,成蟲具有飛翔能力。發育受溫濕度影響較明顯,在13℃時成蟲幾乎呈現不活動狀態。而產卵數上,亦受溫度極大影響,在25、21、17℃三種不同溫度下的產卵數分別為268、100、43個,如溫度降低到9.5℃時,則停止產卵。在相對濕度上,若高於80%以上,繁殖加速,若低於60%,則發育漸緩,呈不活潑狀。
防治方法:
此蟲原無法直接危害稻穀,因此在稻穀倉之發生危害並不普遍,但隨著濕穀進倉,全部機械化流程導致稻穀破損率增加使害蟲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在稻穀倉亦可用第滅寧粉劑與稻穀混拌,比例為1:750,藥效可持續約一年之久。糙米倉發生此重極為普遍,在米象大量發生時,可利用燻蒸法滅蟲,將倉庫密封,以燻蒸劑磷化鋁處理五天,此法對人畜均極為危險需小心處理。利用低溫冷藏筒持續控制在15~18℃下亦可有效防治此害蟲。其他防治藥劑可參考植保手冊推薦資料。
引用文獻:
1. |
林欉。1958。榖象生活習性之觀察。農業研究 8:44-54. |
2. |
林欉。 1965。
台灣植物保護工作(積穀害蟲)。 劉廷蔚先生六十歲紀念文集編印。 |
3. |
林欉。1965。PHOSTOXIN對積榖害蟲防治委託試驗報告。臺灣省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系印行油印本15頁。 |
4. |
何琦琛。1999。農業蟎類待研究問題。第二屆蟎蜱學研討會。中華昆蟲特刊 12:121-135。 |
5. |
姚美吉。1995。積穀害蟲。台灣農家要覽增修訂再版(農作篇三)。豐年社編印 |
6. |
陳耀溪。
1985。倉庫害蟲。 農業出版社編印。 |
7. |
陳啟宗、黃建國。
1985。 倉庫昆蟲圖冊。 科學出版社編印。 |
8. |
彭武康。 1985。
穀倉害蟲及鼠類之生態與防治。 臺大植物病蟲害學系出版編印。 |
9. |
Hill, D. S.
1990. Pests of stored products and their control. CRC
Press pp274. |
(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組/姚美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