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果樹-桔柑

 
項目符號 常綠果樹
項目符號 木瓜
項目符號 印度棗
項目符號 百香果
項目符號 枇杷
項目符號 柑桔
項目符號 香蕉
項目符號 荔枝
項目符號 草莓
項目符號 番石榴
項目符號 椰子
項目符號 楊桃
項目符號 鳳梨
項目符號 蓮霧
項目符號 龍眼
項目符號 檬果
項目符號 釋迦
項目符號 落葉果樹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幼苗猝倒病
白粉病
立枯病
地衣
赤衣病
果實青、綠黴病
油斑病
芽葉疫病
南美立枯病
流膠病
炭疽病
缺硼
缺錳
缺鎂
黑星病
黑點病
煤煙病
蒂腐病
腐敗病
裾腐病
潰瘍病
瘡痂病
線蟲病
褐腐病
藻斑病
鱗砧病
根腐病

黑點病Citrus Melanose)

病原菌:Diaporthe citri Wolf.(有性世代)
    Phomopsis citri Fawc.(無性世代)

  我國柑橘黑點病的發生,在以往,西部以苗栗以北地區,東部以成功以北地區發生嚴重。近年來,病害南移,中南部地區亦常發生。本病是臺灣北部桶柑及柳橙的最主要病害,影響果實外觀,病果售價低廉。秋冬季多雨及春雨充沛是本病發生嚴重的主因。本病菌亦會引起果實貯藏期間之褐色蒂腐病。

病徵:
  
在葉片、嫩枝條及果實上,形成突出密集的小黑點,用手觸摸,有粗糙的感覺。果實上病徵,隨病原菌孢子感染濃度的高低及感染果實時期不同而表現不同(如下表)。雨水中孢子密度低時,在果實上產生小黑點;如孢子密度高,則形成淚斑或赤褐色泥塊狀病斑;而嫩葉受到密度很高的孢子感染,會產生密集的赤黑色斑點。不同齡期的果實染病時表現的病徵不同,當病原菌孢子侵入幼果皮或嫩葉時,侵入部位會形成抵抗組織,把病菌包圍,而產生突起的小黑點或斑點。果實經過增大期以後,果皮本身的再生能力弱,因此在此時期受病菌感染,只會變色而不會突起隆起。因此,由果實病徵可推測感染時期及病原菌密度。

黑點病菌的感染時期及孢子密度與果實病斑的關係

孢子密度 病斑形態

初期感染病徵

後期感染病徵

黑點病狀

黑點比較大,黑點略突出在果皮上,其周圍略呈灰白色。黑點表面有粗糙感覺。

黑點比較小。黑點部突出在果皮上,周圍不成灰白色。果實著色後,黑點周圍仍留有綠色。

淚斑或泥塊型

病斑略隆起,有不規則的淚痕,有粗糙感覺,裂痕處及病斑周圍有灰白色周緣。

病斑不隆起,反而有略凹下的感覺。普通病斑上無裂痕,病斑周圍不成灰白色。果實著色後,病斑周圍仍留有綠色。


病原菌:

(一) 名稱及分類地位
 

學名:
 有性世代:Diaporthe citri Wolf.
 無性世代:Phomopsis citri Fawc.
分類地位:
 Class:Ascomycetes (子囊菌綱)
  Order:Diaporthales (間座殼目)
   Family:Diaporthaceae (間座殼科)
    Genus:Diaporthe (間座殼屬)

(二) 分布
  全世界柑橘栽培區。
(三) 寄主
  柑橘類(Citrus spp.)、金橘(Fortunella japonica)、枳殼(Poncirus trifoliata)。
(四) 形態
 

有性世代:普遍存在發病嚴重地區,子囊殼形成於枯枝皮層下,子座單生或群生,子囊殼嘴狀部,大小340-1260 × 46.5-86.3 μm,球狀部245.8-558.6 μm。子囊長棍棒狀,大小45.5-65.3×6.2-13.8 μm。子囊孢子長橢圓形、無色、2胞、含4個油胞(5,6),大小14.5-17.4×4.3-6.0 μm,。
無性世代:柄子殼在枯枝或褐色蒂腐病果的表皮下形成,呈球形或扁球形,暗褐色,直徑100-430 μm。殼孔口圓形,直徑35-45 μm。內壁著生多數無色絲狀孢子梗,大小12-15×1.5 μm,其先端著生柄孢子。柄孢子有兩型,卵圓形孢子(α孢子)單胞、無色、兩端鈍狀,內含2個油胞,大小5-9×2.5-4 μm;絲狀孢子(β孢子),單胞、無色、細長,一端彎曲,不含油胞,大小20-30×0.75-1.5 μm,未見有發芽。

(五) 診斷技術
  柑橘黑點病的外觀病徵顯著,為密集突起的沙粒狀小黑點,極易辨別。用手觸摸時,有粗糙的感覺。
(六) 生活史
  在柑橘枯枝上形成柄孢子及子囊孢子,為初次感染源,經雨水及風力將柄孢子沖散感染到幼葉、嫩枝、及幼果上,侵入組織,誘發病害。

發生生態:
  
柑橘所有品種均可被感染。病害在新竹、苗栗以北地區發生嚴重。春梢萌芽期與幼果期,遇連綿陰雨時發病最為嚴重。自謝花後至收穫前,綠色果實都有被感染的機會。葉片或枝條成熟後,不再受黑點病菌感染,而果實直徑達到8 cm時,對本病亦有抵抗性。
  黑點病的初次感染源,只有一種,就是「枯枝」。侵入果皮或葉片內的病原菌孢子,被包圍後即告死亡。因此完全清除枯枝,就不會發病。日照不足、施肥過多(氮肥)或缺肥、乾旱、病蟲害等,都易產生枯枝。枯枝經過一個月左右,就會被黑點病菌侵入成為感染源。愈新的枯枝上的病菌,致病能力愈強。直徑0.5cm以上的枯枝,帶菌率較高,而枯乾的果梗幾乎不成為傳染源。病菌在枯枝上可生存數年,以第一年產生孢子的能力最強。空氣中的濕度愈高,枯枝上的孢子形成愈多。棄置在地面上的枝條,枯乾後也會成為病原菌傳播來源。本病原菌除了在柑橘枯枝繁殖以外,人工接種實驗,顯示亦可在其他枯死的植物上產生孢子,但自然界是否亦然,需待調查。
  黑點病的發生,與雨水及溫度的關係最密切。病原菌孢子隨雨水到達果皮後,先長出發芽管,先端形成附著器密貼果皮上,再由附著器長出菌絲侵入果皮組織內,完成感染過程。在這過程中,必需要有雨滴附著在果面,如無水分存在,病原菌就會死亡。當降雨量多,而且降雨時間長的時候,黑點病發生最嚴重。降雨量少但降雨時間長的時候,發病也嚴重。本病菌在25℃,有雨滴存在時,12-16小時就可以侵入果皮內;20℃時則需要12-24小時。最適合發病的溫度是25℃,超過30℃以上時病勢進展停止,而20℃以下時發病緩慢。強風可將病原菌孢子吹到約9公尺之遠處。臺灣省柑橘自抽春梢、結小果,果實肥大期,延續至11月上旬皆可發病,以8月中旬以後至9月發病較嚴重。
  北部地區柑橘樹冠內枯枝自5月以後持續到年底皆有孢子角溢出,同時柑橘枯枝於每個月份均會形成子囊殼。子囊孢子可能為黑點病的最主要感染源,其田間釋放以22-28℃最適宜,發芽適溫為28-31℃。黑點病菌在柑橘樹上枯枝產生柄子殼,在其內形成許多孢子,在15-30℃下枯枝得到雨水濕潤時,孢子由柄子殼內溢出,隨著雨水傳播。離開感染源10公尺的葉片,仍有83%的發病率。
  因為黑點病和褐色蒂腐病的病原菌是同一種,所以黑點病發生多的果園,其果實經貯藏後,蒂腐病發生也多。

防治方法:

(一) 隨時修剪並清除樹上及地面的柑橘枯枝,並應加強田間管理,少施氮肥,注意果園通風良好日照充足等,減少枯枝的發生。
(二)

藥劑防治:幼果期開始,可噴射80%鋅錳乃浦W.P. (Mancozeb) 500倍,33%鋅錳乃浦水懸粉(Mancozeb) 500倍。70%睛硫醌 (Dithianon) 1,000倍,或56%貝芬硫醌W.P. (Carbendazin+Dithianon) 800倍,每隔25-30天施藥1次。
  每次噴藥的間隔日數,要看雨量的多少來決定,約有250 mm雨量,就應再噴藥。主要噴藥時間是4-6月(前期感染)及9-11月(後期感染)。3月底謝花前不必噴藥,以降低防治成本。
  鋅錳乃浦及錳乃浦,對本病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但沒有阻止孢子形成的作用,因此不能減少傳染的孢子數量。免賴得及甲基多保淨,未能阻止本病菌孢子發芽,但能夠阻止發芽管伸長,並可減少枯枝上的病原菌(傳染源),因此在田間施用時也有相當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蔡竹固。1988。臺灣柑橘黑點病之發生生態及其防治。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57p。
2. 蔡竹固、莊再揚。1985。柑橘黑點病及其防治。中國園藝  31:132-140。
3. 蔡竹固、莊再揚。1986。柑橘黑點病之生態研究。中國園藝  32:109-116。
4. 蔡竹固、莊再揚。1989。柑橘黑點病之田間發病消長。中國園藝 35:239-246。
5. 蔡竹固、莊再揚。1989。臺灣柑橘黑點病菌之有性世代。植保會刊35:95-103。
6. 蔡雲鵬。1983。柑橘黑點病之發生及藥劑防治。植保會刊 25:63-67。
7. 牛山欽司。1967。カンキツ黑點病菌の傳染に關する研究  (1)カンキツ樹以外の樹種の枯枝での菌の繁殖について。日植病報33:348。(講要)
8. 本間保男、山田畯一。1969。カンキツ黑點病の感染ならびに發病に關與する要因。園藝試驗場報告 B9:85-97。
9. 倉本孟、山田畯一。1975。カンキツ黑點病菌の感染におよぼす環境條件の影響。果樹試驗場報告 B2:75-86。

(作者:蔡雲鵬)

罹患黑點病之葉片 罹患黑點病之果實
(蔡雲鵬 ,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77頁) (安寶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