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花卉-菊花

 
項目符號

切花
項目符號

大理花

項目符號

天堂鳥

項目符號

火鶴

項目符號

白鶴芋

項目符號

百合

項目符號

夜來香

項目符號

非洲菊

項目符號

洋桔梗

項目符號

紅薑花

項目符號

唐菖蒲

項目符號

康乃馨

項目符號

彩色海芋

項目符號

菊花

項目符號

滿天星

項目符號

盆花

項目符號

香花植物

項目符號

觀葉植物

項目符號

蘭花

項目符號

種苗

項目符號

草皮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白絹病
白銹病
炭疽病
細菌性軟腐病
莖腐病
菌核病
萎凋病
黑斑病
黑銹病
灰黴病
白絹病 (Southern blight)

病原菌:Sclerrotium rolfsii Sacc.

  白絹病菌為一古老的土壤傳播性病原菌,有關本菌的生理、生態與防治研究為數甚多。本病發生於高溫期,低溫時則不發生。本菌在臺灣普遍發生於草本之花卉及蔬菜作物,但較少為害菊花。

病徵:
  
本病主要由插穗基部之切口侵入,可以感染根及葉片,造成根腐及葉片軟腐,常在聚盆苗或幼苗上發生。初期由地際部份葉片開始,出現黃褐色水浸狀病斑,以後病斑逐漸擴大,感染後期在莖基部與植材相接處,出現白絹病特有的白色菌絲及白色(初期)、淡褐色及褐色(後期)的菌核顆粒,此乃病菌的殘存組織--菌核,是本菌的重要傳染源。當病菌侵入莖基部及根組織內時,因維管束組織被破壞而水份運輸受阻,導致莖部呈萎凋狀,嚴重時整株腐爛。本病害發生於春作末期或秋作初期,性喜高溫多濕之氣候,於高溫時發病嚴重。

病原菌:

分  類: 無性世代
 Deuteromycetes (不完全菌綱)
 Agonomycetales (無孢子菌目)
 Agonomycetaceae (無孢子菌科)
 Sclerotium (小菌核屬)
有性世代
 Basidiomycetes (擔子菌綱)
 Aphyllophorales (非褶菌目)
  Corticiaceae (膏藥菌科)
 Athelia
分  佈: 本菌發生於高溫地區,溫帶地區發生可能不多,臺灣菊花發生本病亦不多。
寄  主: 本菌寄主範圍極廣,可為害 100 500 種,臺灣報告者有 45 129 種。除菊花扦插苗床發生外,在臺灣受白絹病為害較為嚴重的花卉,計有球根花卉類的百合、鳶尾 (Iris sp.) 及麒麟菊、非洲菊,和宿根花卉的黃花、白花孔雀菊等,亦曾於洋桔梗上造成極嚴重之損失。
形  態: 本病病原菌菌絲白色,具隔膜孔構造,有大小二型菌絲,大菌絲每節細胞約   5.7×60-100μm,有扣子體;小菌絲寬約 2.5μm。無扣子體細小菌絲交織後形成圓形之褐色菌核,直徑約 0.5-1.5 mm。成熟菌核有外皮、皮層及髓部之分,外皮含可抵抗惡劣環境之黑色素,是本菌存活於土壤或有機殘體中之主要構造。有性世代於自然界不易產生。擔子器棍棒狀,形成於分枝菌絲的頂端,上生2-4個擔子柄,其上著生擔孢子。擔孢子梨形或橢圓形,無色、單胞、平滑。有性世代曾於臺灣地區蝴蝶蘭及寒蘭病株上發現。
診斷技術: 高溫時白色絹狀菌絲及褐色圓形小粒菌核在地面或被害組織上為其特徵。
生  活  史: 本菌以菌核和菌絲在罹病組織殘體中或土壤中營腐生生活,菌核可存活於土壤之中達 4-5 年之久。可藉水流和帶菌土壤或介質傳播,帶病苗木可遠距離傳播。本菌菌核發芽最適溫度為 21-30℃,低於或超過此溫度範圍時,發芽率明顯降低。將菌核乾燥後再濕潤時可促進營養泌出,增進土壤微生物活力,而抑制其發芽或殺滅之。土壤含水量在 20% 時,本菌腐生能力最高,並隨含水量之增加而降低。

傳播途徑:
  本病為土壤傳播之重要病害,病菌以菌核狀態殘存土中多年,遇寄主時菌核發芽為害。在田間藉水及農具污染而傳播病源。

發生生態:
  
白絹病菌寄主範圍廣泛,在觀賞植物中以球根花卉及宿根草花受害最為嚴重。高溫潮濕的環境下,如臺灣地區4至10月梅雨、颱風季節發病較嚴重,10月以後溫度下降,病勢進展速度隨即停滯。植株生長衰弱,土壤排水不良或冬季溫室內通風不良,濕度大,盆花放置過密等均易誘發病害。在排水性良好的砂質土壤,以及坋質土含量高、保水性佳的土壤中,本菌營腐生生長,會增加病害發生。土壤酸鹹度在 3.5 以下或 7.4 以上,不利本菌在土壤中之發育,而 pH值為 6 時發育最佳。本菌菌核埋在土壤深度 2.5 cm 以下,即可降低其發芽率,而在土深 7 cm 時幾乎不發芽。

防治方法:

1.   50%脫克松可濕性粉劑1000倍。
2.   25%普克利乳劑1000倍
3.   50%福多寧可濕性粉劑3000倍
4.   75%滅普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
5.   50%益發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
6.   35%依得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藥液應噴及栽培基質,噴藥後應停止噴水5~7天)(菊花苗床不可行)。
(黃德昌、李惠玲,1991,興農274期,p.89)
7.   發現白絹病後應將病葉、病株及附近植材搬走燒毀,附近植株則要立刻噴施防治藥劑三次以上。
(位國慶,1994,農藥世界135期,p.88)
8.    選用乾淨未帶菌之扦插苗床可避免本病之發生,曾發病之苗床介質必需全面換新以避免病害發生。
9.    拔除病株:由於白絹病的蔓延速度相當快速,一旦發病,若未加處理2-3日後已蔓延至鄰近植株,宜迅速移除病株。然因白絹病菌之菌絲可由病株蔓延至土壤中而感染鄰近植株,故拔除病株時需同時將其地際部份之土壤同時移除,以確保徹底清除病菌,同時行藥劑噴灌,而拔除之病株亦應集中燒燬,避免病菌散佈。
10.    化學藥劑防治:罹病苗床可參考使用 50% 福多寧及 75% 滅普寧可濕性粉劑稀釋後噴施。
11.    土壤處理:土壤pH值雖對菌核存活無直接效應,卻可直接影響氮化合物在土壤中之銨分解作用,而產生氨氣,導致菌核死亡。無機鹽類化合物可直接抑制土壤病原菌之生長,尤其是含氮化合物如尿素、氰氮化鈣和亞硝酸鹽類均顯著可抑制本菌菌核發芽,甚或殺死菌核。

參考文獻:
1. 劉嵋恩、吳龍溪。1972。科學農業 20:213-229, 313-338。
2. Aycock, R. 1966. Stem rot and other diseases caused by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North Carolina Agr, Exp. Sta. Tech. Bull. No. 174, 202 pp.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0,植物保護圖鑑系列7,第39-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