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花卉-菊花

 
項目符號

切花
項目符號

大理花

項目符號

天堂鳥

項目符號

火鶴

項目符號

白鶴芋

項目符號

百合

項目符號

夜來香

項目符號

非洲菊

項目符號

洋桔梗

項目符號

紅薑花

項目符號

唐菖蒲

項目符號

康乃馨

項目符號

彩色海芋

項目符號

菊花

項目符號

滿天星

項目符號

盆花

項目符號

香花植物

項目符號

觀葉植物

項目符號

蘭花

項目符號

種苗

項目符號

草皮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白絹病
白銹病
炭疽病
細菌性軟腐病
莖腐病
菌核病
萎凋病
黑斑病
黑銹病
灰黴病
黑斑病 (Black leaf spot)

病原菌:Septoria chrysanthemella Saccardo

  菊花黑斑病為臺灣夏季栽培時嚴重病害之一,嚴重時全株下方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之葉片均罹病而影響其品質甚大,因此了解其病徵、病原菌之生理性質、病害於田間發生之生態,從而篩選有效之防治藥劑,適時加以防治,則因本病發生造成之損失,將可降至最低。本菌為高溫菌,冬季溫度轉冷涼時發生極輕微,但較早種植者下位葉仍有受害之情況,而影響品質。

病徵:
  
病斑多由老葉開始出現,逐漸向上蔓延,初期於葉片上出現褐色小斑點,以後逐漸擴大呈黑褐色近圓形之病斑,外圍有一不明顯之黃色暈環,後期病斑中央稍褪色,遇高濕度時產生小黑點,此乃病原菌之分生孢子器。嚴重時病斑相融合,造成葉片乾枯、落葉。生長後期或植株較高,通風不良時更易發病,為夏季高溫多濕時之嚴重病害。
  病斑首先出現在老葉,以後逐漸向上蔓延,植株生長後期或植株較高、通風不良時較易發生。葉片罹病時初期產生褐色小斑點,以後病斑逐漸擴大,顏色亦逐漸加深,呈黑褐色近圓形之病斑,外圍有一不明顯之黃色暈環,後期病斑中央稍褪色,遇高溼度時產生小黑點,乃病原菌之柄子殼,其內著生分生孢子。多數病斑可互相癒合成不規則形之大病斑,嚴重時造成葉片乾枯、落葉。病斑多由老葉出現,逐漸向上蔓延,嚴重時全株三分之一至一半之葉片均罹病,影響植株生長及品質甚巨。

病原菌:

分  類: Deuteromycetes (不完全菌綱)
 Sphaeropsidales
(球殼孢目)
Sphaeropsidaceae
(球殼菌孢科)
Septoria
(殼針孢屬)
分  佈: 本病遍布於世界各地之菊花栽培區
寄  主: 僅為害菊科植物。
形  態: 柄子器埋生於葉片表皮下,有一孔口伸出表皮細胞,高溼度或下雨時由孔口釋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絲狀,2-8 節,以 3-4 節為最多,大小為 1.5-3×15-55.8μm,平均 2.4×43.2μm

傳播途徑:
  分生之孢子器埋生於葉片表皮下,有一口孔伸出表皮細胞,遇高濕度或下雨時,由口孔釋出分生孢子,以資傳播。

發生生態:
  
本病病原菌於 12-30℃ 之間均可正常生長,26℃ 為生長最適溫,低於 12℃ 時本菌即無法生長,是以本病雖週年發生,但主要發生於夏季高溫多濕季節。每年 3月以後陸續出現病徵,4、5月以後逐漸嚴重,以後隨氣溫上升而發病加劇,7 至 10 月為發病盛期,10 月下旬以後氣溫逐漸降低發病亦逐漸減少;冬季短暫高溫也可促進本病發生較多。生長後期或植株較高,通風不良時發病亦較嚴重。若栽培管理不當致使植物養分不足時,則其對病害之抵抗力降低,因此連作田之發病較嚴重,同時颱風過後或植株因環境不良引起傷害後,病勢亦較嚴重。氮肥施用過多造成植株徒長,或過於密植導致小區面積濕度過高,均可促進本病之發生。

防治方法:

一、 可採用一般廣效性之殺菌劑,惟需先行小規模試噴,待證實藥效良好且無藥害發生後,方可大規模施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
(趙榮杰、韓玉梅,1990,農藥世界第78期,p.63)
二、 加強栽培管理:夏季可考慮加寬行株距,使其通風良好,並適度施肥,可增加植株之抵抗力,而減少病害之發生。
三、 注重田間衛生,迅速清除罹病的葉片,以減少感染源。
(楊秀珠,1996,農藥世界160期,p.18)
四、 藥劑防治:原推薦藥劑已被禁用,故目前仍無正式推薦之防治藥劑,宜參考植物保護手冊,選用藥劑進行小規模試噴,待証實藥效且無藥害時,再行大規模防治。

參考文獻:

1. 呂理燊、楊秀珠。1982。菊花黑斑病病徵、病原菌形態、生理及病原性之研究。植保會刊 24:19-26
2. 呂理燊、楊秀珠。1983。菊花黑斑病之田間消長及藥劑防治。植保會刊 28:23-30
3. Horst, R. K. and Nelson, P. E.  1997.  Septoria leaf spots.  Compendium of chrysanthemum diseases p.9-12.  APS PRESS. p.62
4. Perisic, M. and Stoganovic, S. 1978. Contribution of the study of Septoria chrysanthemella, pathogen of chrysanthemum black spot. Mauke 31:133-139.
5. Waddell, H. T. and Wever, G. F. 1963.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Septoria species on Chrysanthemum. Mycologia 55:442-452.
    
葉部病徵 葉部病徵
(楊秀珠1996農藥世界160期21頁)   (楊秀珠1986興農214期68頁)
 
菊花黑斑病之病斑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0,植物保護圖鑑系列7,第27-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