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根蟲 (Cutworm)
學名: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球菜夜蛾)
Agrotis segtum (Denis et Schiffermuller) (蕪菁夜蛾)
球菜夜蛾又名小地老虎,與蕪菁夜蛾之幼蟲均喜切 (咬)
斷作物幼苗,而造成缺株,同稱為切根蟲,為臺灣重要地下害蟲。一般局部性發生,嚴重發生時可使幼苗呈現嚴重缺株。但通常僅零星發生,一些農民並不在意而忽視其重要性,菊花生產地多數以連作方式,或雖輪作,但栽植區附近均種植菊花或蔬菜、雜作,若不注意將導致該蟲之大發生,應加以注意。
為害狀:
1-2 齡幼蟲晝夜均在寄主植物的心葉處取食,將心葉咬成針孔狀,葉片展開後呈篩孔或排孔狀;3
齡後即潛入作物、雜草根部附近的表土乾、濕層之間,夜間或清晨為害作物;4 齡以後,常把莖葉咬成缺刻,嫩莖不全咬斷,造成枯心;5
齡以後,開始切莖,並能將幼苗拉入土中取食,此時如植株的莖已木質化,則爬至植株頂端取食。3
齡前取食量小,只佔全幼蟲期食量的3%左右,4 齡以後食量劇增,4-6 齡幼蟲食量佔全幼蟲期食量的
97%,此時遇食料不足時可遷移為害。
害蟲:
一、 |
分類:
Lepidoptera (鱗翅目)
Noctuidae (夜蛾科)
|
二、 |
分佈:
世界各地均有分佈。
|
三、 |
寄主:
菊花、十字花科蔬菜、茄科、玉米、馬鈴薯。
|
四、 |
形態: |
|
球菜夜蛾 |
|
1. |
卵:扁圓形,縱脊 20-25
條;初產色乳白,漸變淡黃,孵化前褐色。 |
|
2. |
幼蟲:末齡幼蟲體長 37-50 mm,頭寬 3.2-3.5
mm。體色較深。由黃褐色乃至暗褐色不等。背面有淡黃色縱帶。表皮粗糙,滯佈大小不等的稍突起的顆粒,尤以深色處最明顯,大的顆粒粗於剛毛。頭部黃褐色至暗褐色,變化很大,顱側區有不規則的黑色網紋,唇基為一等邊三角形,顱中溝很短,額區直達顱頂,呈單峰。腹部各節背面的毛片後比前兩個要大
3 倍左右;氣門後方的毛片比氣門大 1 倍多,氣門棱形,氣門片黑色。腹足趾鉤 15-25 個,除第一對腹足有時不到 20
個外,其餘腹足趾均在20個以上。臀板黃褐色,有兩條明顯的深褐色縱帶。 |
|
3. |
蛹:蛹體長 18-24
mm,紅褐色乃至暗褐色;第一至三腹節無明顯橫溝,第四腹節背側面有3-4排刻點,第五至七腹節的背面刻點較側面大,尾端黑色,有尾刺一對。 |
|
4. |
成蟲:體長 16-23 mm,翅展 42-54
mm;額部平整無突起,雌蛾觸角絲狀,雄蛾雙櫛齒狀,分枝漸短,僅達觸角之半,端半部為絲狀;體翅暗褐色,前翅前緣及外橫線至中橫線部分,有的個體可達內橫線,呈黑褐色。腎形斑、環形斑及棒形斑位於其中,各斑均環以黑邊,在腎形斑外,內橫線裡有一明顯的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在亞緣線內側有兩個尖端向內的黑斑,3
個楔形黑斑尖端相對,是主要識別特徵。後翅色淡,灰白色,脈及邊緣呈黑褐色。 |
|
蕪菁夜蛾 |
|
1. |
卵:扁圓形,底平,高 0.44-1.49 mm,寬
0.69-0.73 mm。縱脊波狀彎曲 40 條以,其中達到精孔區的約有15條,橫脊 15
條以下組成五角形或六角形的網狀花紋;卵色黃白到紅黃,精孔區斑及橫帶橙色。 |
|
2. |
幼蟲:末齡幼蟲體長 33-45 mm,實寬 2.8-3
mm。體淡黃褐色,背面有淺色條紋,但不明顯,表皮多皺紋而淡。頭部黃褐色,顱側區有略呈長條形的黑褐色斑紋,唇基三角形底邊略大於斜邊,無顱中溝或僅有很短一段顱中溝,額區直達顱頂,呈雙峰;腹部各節背面的毛片,後兩個比前兩個稍大,第一至七腹節的氣門後方的毛片比氣門大約一倍,第八腹節氣門的大小與氣門後方毛片約相等。氣門橢圓形,圍氣門片黑色,氣門篩顏色很淺。腹足趾鉤為
12-21 個,臀足為 19-21 個,臀板上具有兩大塊黃褐色斑,中央斷開,小黑點較多,期部及各剛毛間均有分佈。 |
|
3. |
蛹:蛹體長 16-19
mm,紅褐色;從側面看腹部不隆起,第一至三節無橫溝,第五至六節前緣的點刻背面和側面大小一致,第四腹節背面有稀少而不明顯的刻點,第五至七節有很密的小刻點
9-10 排,腹部末節有較粗的尾刺一對。 |
|
4. |
成蟲:體長14-19 mm,翅展32-43
mm;額部有鈍錐形突起,中央有一凹陷;雌蛾觸角絲狀,雄蛾雙櫛齒狀,分枝長而向端部漸短約達觸角 2/3 處,端部的 1/3
為絲狀;前翅黃褐色,全面散佈有小褐點,各橫線為雙條曲線,但多不明顯,變化很大,腎形斑、環形斑及棒形斑均很明顯,各具黑褐色邊而中央為暗褐色;後翅白色,前緣略帶黃褐色。 |
五、 |
生活史:
球菜夜蛾在定溫下,各蟲期發育所需之時間隨溫度之升高而縮短。在 24-28℃ 時卵期為 3-4 日,幼蟲期 30-37
日,蛹期 10-14 日,完成一世代需時 45-55 日,在 12℃ 低溫下,幼蟲期長達 105 日,一世代約
154 日。幼蟲多數脫皮 5 次為 6 齡,少數有脫皮 6-9 次者。雌雄比為 1:1.5,成蟲壽命 5-10
日,每雌可產 389-2,458 粒卵,平均 982
粒。卵散產,多數產於接近地面之幼蟲及莖上,少數產於枯葉中,3-4 齡以後幼蟲有潛土習性,晝伏夜出。
蕪菁夜蛾之生活史與前種近似,尚缺少更進一步而較詳細之資料。 |
發生生態:
年發生五世代,以 2-5 月及9-11
月發生較普遍,尤以4-5月之第二世代幼蟲為害最烈。甚者為害率可達 90%,一般呈局部發生狀,平均之為害率為在 1.5%
以下。球菜夜蛾與蕪菁夜蛾在成蟲外形上較好區好,幼蟲之區別則較不易,多數係混合發生,在山坡地及雜作上發生較普遍,菊花上偶亦被發現。因一般花農多習慣在整地或種植前施用殺蟲劑,或做浸水處理,故多數地區為害並不嚴重。
防治方法:
一、 |
浸水處理:菊花種植田應行浸水處理,若能浸水 2
日以上,就能將潛伏於土中之切根蟲之幼蟲及蛹溺斃,排水晒乾後再行整地。 |
二、 |
施用殺蟲劑:種植前3日及種植後3日全面施用殺蟲劑,以便殺死土壤中之幼蟲及蛹。 |
參考文獻 :
1.
|
吳蘭林。1976。大豆害蟲球菜夜蛾之研究。中興大學昆蟲學會報 11(1):34-37。 |
2.
|
長谷川勉、千葉武勝。1969。球菜夜蛾與蕪菁夜蛾幼蟲發育與溫度、日長之關係。北日本病蟲研報 20:91。 |
3.
|
長谷川勉、千葉武勝。1969。球菜夜蛾、無菁夜蛾之卵、幼蟲期的發育與溫度關係(預報)。應動昆 13:124-128。 |
4.
|
賈佩華。1990。地老虎。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昆蟲卷。69-71頁。北京農業出版社出版。 |
5.
|
劉達修、楊涌祚、徐國男。1980。菊花主要害蟲藥劑防治試驗。臺灣農業 17(6):41-47。 |
6.
|
劉達修。1984。菊花害蟲之發生與防治。花卉生產改進研討會專輯。臺灣省農業試驗所特刊第14號。139-146頁。 |
7.
|
劉達修、楊涌祚。1987。球菜夜蛾之生活史及田間發生調查。植保會刊29:255-262。 |
|
|
|
|
|
球菜夜蛾之成蟲 |
|
蕪菁夜蛾之成蟲 |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0,植物保護圖鑑系列7,第72-7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