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蛾 (Taiwan tussock moth、Small tussock
moth、Citrus tussock moth)
學名:Euproctis taiwana (Shiraki)
(臺灣黃毒蛾)
Orgyia postica (Walker) (小白紋毒蛾)
為害菊花的毒蛾常見的有臺灣黃毒蛾與小白紋毒蛾兩種,主要是食害葉片。此兩種毒蛾對一般殺蟲藥劑敏感度高,在管理良好之田間時較少造成嚴重問題,但於一般庭園中則經常發生。
為害狀:
成蟲晝伏夜出,只吸食露水,主要是幼蟲為害。初孵化幼蟲數隻至數十隻群集於葉背剝食葉肉,僅留上表皮,2、3
齡以後漸分散,自葉緣取食葉片,造成孔洞。發生數目多時在植株上造成孔洞,甚或整葉吃盡只剩一條中肋,亦喜食花部。幼蟲體上之毛束有劇毒,人體之皮膚觸及則紅腫、刺癢、疼痛。故本幼蟲除為害植物外亦干擾人類。
害蟲:
一、 |
分類:
Lepidoptera (鱗翅目)
Lymantriidae (毒蛾科)
|
二、 |
分佈:
|
|
1. |
臺灣黃毒蛾:臺灣、琉球。 |
|
2. |
小白紋毒蛾:臺灣、菲律賓、印尼、印度、斯里蘭卡、澳洲、新幾內亞等地。 |
三、 |
寄主:
|
|
1. |
臺灣黃毒蛾:菊花、大理花、茉莉花、玫瑰、佛桑花、唐菖蒲、茄科、豆科、桃、 李、柑桔等六十多種作物。 |
|
2. |
小白紋毒蛾:非洲菊、菊花、唐菖蒲、大理花、玫瑰、葡萄、枇杷、桃、李、梨、薔薇、茶、豆科、茄科、瓜類、蔥、十字花科等近百種。 |
四、 |
形態: |
|
1. |
臺灣黃毒蛾:成蟲身體及前翅皆為黃色
,前胸背部及前翅內緣有黃色長毛,腹部末端有橙黃色之總狀毛。後翅為黃白色。體長約 10 mm,展翅約 30
mm,雄小雌大。卵為球形,黃白色,直徑約 0.8 mm,20-80
粒產於一起呈帶狀,上覆母蛾之黃色尾毛。幼蟲具橙黃與黑二色,各節有刺毛束。背部中央有一赤色之縱線。胴部第 4、5
五節之背部中央線上各有黑色瘤狀之大毛束一個,體長約 25 mm。老熟幼蟲結黃褐色橢圓形繭,結於寄主枝葉或莖上,化蛹於繭內。 |
|
2. |
小白紋毒蛾:成蟲之雌雄外形各異,雄蛾頭、胸及前翅黃褐色,腹部及後翅暗褐色,前翅上有暗褐色條紋。雌蛾翅退化,體黃白色,體驅肥大,頭、胸皆小,腹部特大。卵白色球形,直徑約
1
mm,約三百多粒聚成一卵塊。幼蟲體顏色多,但以黃色為主,頭部桔紅色,身上有許多毛束,前方二束及後方一束為暗褐色,兩側各二束及背上四束為黃白色,體長約
30 mm。結薄繭於葉背或枝條上化蛹,蛹為淡黃色。 |
五、 |
生活史: |
|
1. |
臺灣黃毒蛾:本蟲年發生 8-9 代,週年均可發生,發生盛期為
6-7 月,夏季完成一代只需 25-35 日,冬季則需 65-85 日。卵期為 3-19 日,幼蟲期為 13-55 日,蛹期
8-19 日。 |
|
2. |
小白紋毒蛾:本蟲每年可發生 8-9 代,發生盛期為 3-5
月,完成一世代所需日數夏季為 26-33 日,冬季為 81-89 日。卵期 6-27
日。雌雄幼蟲脫皮次數不同,前者四次,後者三次,雌幼蟲期為 8-61 日,雄幼蟲期為 13-55 日。雌蛹期為 4-17
日,雄蛹期為 5-25 日。 |
發生生態:
雌成蟲無翅羽化後就棲息於繭上或附近,待雄蟲飛來交尾。卵成塊狀產於繭上。初孵化幼蟲群棲於葉片為害,脫皮後漸分散。老熟幼蟲在葉上結繭化蛹。
防治方法:
一、 |
藥劑防治:本兩種毒蛾幼蟲對藥劑尚屬敏感,以一般之殺蟲藥劑防治效果均可,常在防治其它鱗翅目害蟲時,即將毒蛾一同消滅。 |
二、 |
摘除:發生密度不高時,幼蟲常聚集於孵化出的卵塊附近,群棲為害葉片,此時可摘除初齡幼蟲為害之葉片,一方面可減少蟲口密度,另一方面亦可減少使用農藥。 |
參考文獻 :
1. |
王清玲。1991。花卉害蟲彩色圖說。豐年社。166 頁。 |
2. |
易希陶。1963。經濟昆蟲學(下)。國立編譯館。464
頁。 |
3. |
貢穀紳。1964。昆蟲學(中)。中興大學。275-763
頁。 |
4. |
農林廳。1988。臺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190
頁。 |
5.
|
農林廳。1992。植物保護手冊。566 頁。 |
6.
|
農委會。1989。臺灣農家全書─植物保護專輯。263 頁。 |
7.
|
蔡雲鵬。1965。臺灣植物害蟲名彙。臺灣省檢驗局。278
頁。 |
|
|
|
|
|
臺灣黃毒蛾成蟲 |
|
臺灣黃毒蛾幼蟲 |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0,植物保護圖鑑系列7,第90-9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