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花卉-菊花

 
項目符號

切花
項目符號

大理花

項目符號

天堂鳥

項目符號

火鶴

項目符號

白鶴芋

項目符號

百合

項目符號

夜來香

項目符號

非洲菊

項目符號

洋桔梗

項目符號

紅薑花

項目符號

唐菖蒲

項目符號

康乃馨

項目符號

彩色海芋

項目符號

菊花

項目符號

滿天星

項目符號

盆花

項目符號

香花植物

項目符號

觀葉植物

項目符號

蘭花

項目符號

種苗

項目符號

草皮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二點葉蹣
赤葉蹣
非洲菊斑潛蠅
桃蚜
斜紋夜蛾
甜菜夜蛾
棉蚜
番茄夜蛾
菊蚜
臺灣花薊馬
銀紋夜蛾
薊馬 
蚜蟲
粉蝨
切根蟲
毒蛾
非洲菊斑潛蠅 (American serpentine leafminer)

學名: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

  斑潛蠅為潛蠅科中甚具經濟重要性的一屬,全世界有 300 種以上,其中有二十多種為會在農作物上造成損害的經濟性種類。臺灣至今已記錄有 9 種以上,其中以非洲菊斑潛蠅與番茄斑潛蠅最嚴重,為害作物範圍廣泛,發生密度最高。此兩種斑潛蠅的寄主作物有互相重疊的現象,而非洲菊斑潛蠅最嗜好菊科作物,在菊花上發生的潛蠅以本種為主。
  臺灣的非洲菊斑潛蠅源自國外進口的種苗,於 1988 年開始發現,目前已成為我國普遍發生的重要害蟲。此蟲繁殖力強,經常以高密度出現,多數蟲體在葉上鑽食造成大面積破壞,且其產生抗藥性的能力極強,大多數殺蟲藥劑經過數次使用後即失去防治效果,以至防治困難,必須使用某些經過篩選的特殊藥劑,再輔以物理或生物防治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生態習性:
  
本種潛蠅於春、秋季節發生較多,成蠅白晝活動,吸食與產卵造成葉部邊緣地帶許多淡灰色斑點狀的傷口。幼蟲於表皮膜下柵狀組織內鑽行取食,造成明顯灰白色或紅褐色的隧道狀食痕,老熟幼蟲自葉片上食痕的盡頭處鑽出而化蛹於葉表面,或掉落土中於土表化蛹。

形態:
  成蠅頭部黑色,觸角為黃色,腹節均具明顯黃色中溝及邊緣區。幼蟲蛆狀,表皮光滑,頭端較細,具黑色骨化的口鉤,尾端較粗。蛹橢圓形,黃褐色至深褐色。卵橢圓形,乳白半透明。

為害狀:
  主要危害葉片。為害嚴重時葉片上佈滿幼蟲婉蜒曲折的食痕,葉片初為灰白色繼之轉為黃褐色,影響外觀及植株生長

  本種潛蠅於春秋季節繁殖最迅速,成蠅吸食與產卵造成葉部許多淡灰色斑點狀的傷口,以在葉片邊緣處較多。幼蟲潛食葉肉,在接近葉片上表皮處造成明顯灰白色或紅褐色的隧道狀痕跡,食痕隨幼蟲行進方向的改變而曲折彎轉,初為害時食痕相當窄且長,隨著蟲齡增加蟲體長大而使食痕變寬,幼蟲完成發育所造成的食痕長度大約 3-4 cm,將化蛹時蟲體所在部位的破壞痕跡往往擴大呈圓片狀,其表面有幼蟲鑽出所造成的破裂口。
  潛蠅密度高時同一葉片上會有數十隻幼蟲同時存在,葉片因被大面積破壞而呈現焦枯。通常於植株較下位的中老葉被害較為嚴重,而菊花不同品種間會有被害程度上的差異。

害蟲:

一、

分類:
 Diptera (雙翅目)
 Agromyzidae (潛蠅科)

二、

分佈:
原產於美國佛羅里達州,1970 年以後藉由該州銷售的菊花扦插苗而開始向外地散佈。1975 年首度在荷蘭發現,此後由於荷蘭大量向外輸出花卉種苗,於數年間將此蟲散佈至以色列、法國、荷蘭、瑞典、南斯拉夫、義大利、匈牙利等各地,至今非洲菊斑潛蠅已分佈於全世界,有正式記錄的有六十餘個國家地區。

三、

寄主:
包括多種觀賞花卉及蔬菜作物,主要為菊科的菊花、非洲菊、大理花、金盞花、萬壽菊、波斯菊、矢車菊、翠菊、瓜葉菊及一枝黃等;石竹科的滿天星;百合水仙科的百合水仙;報春花科的櫻草;玄參科的金魚草;百合科的洋蔥及蔥;豆科的菜豆及豌豆;葫蘆科的西瓜、香瓜、胡瓜及南瓜;錦葵科的黃秋葵;茄科的青椒、番茄、茄子及馬鈴薯;繖形花科的芹菜及胡蘿蔔;十字花科的芥藍及白菜等。

四、 形態:
成蠅體型細小,長約 2 mm。頭部黑色,後頭區及頰後區黑色,黑色區域延伸與單眼三角區相連,眼窩處呈黃色。頭頂剛毛著生於黃色區域。觸角為黃色,基部互相靠近,第二節末端具環狀短毛,第三節側面呈圓形,觸刺毛棕色且表被細毛。中胸背板灰黑色,小盾片黃色。足基節為黃色,腿節大部分亦為黃色,有淡褐色紋。脛節及跗節顏色較深。翅長約 1.4 mm,內橫脈約位於翅中室中央,平均棍黃色。腹部背板黑色有光澤,可見的腹節 6 節均具明顯黃色中溝及邊緣區。
卵橢圓形,長約  0.3 mm,乳白色半透明,因為產於葉片內肉眼不易觀察。初孵化幼蟲長約 0.5 mm,為呈蛆狀的蠕蟲型。表皮光滑,頭端較尖細,具有黑褐色骨化的口鉤,用以攝食,尾端較粗鈍。共分兩個齡期,一齡幼蟲顏色較白,二齡較黃,老熟幼蟲長約 3 mm。蛹橢圓形,長約 2 mm,黃褐色至深褐色,體外有環節。
五、 生活史:
發育速度依溫度、寄主植物種類以及葉片所在的部位而異。於非洲菊葉片上 25℃ 時卵期約 2 日,幼蟲期共二齡約需 5-7 日,蛹期約 10-12 日,成蠅壽命約 8-12 日,羽化當天即可交尾,雌蟲自第二日起開始每日產卵,雌蟲一生產卵數十粒至一百餘粒,完成一世代需18-22日。
於芹菜上 35℃ 存活率低,15℃ 產卵數少,均不適合生存,以 20-30℃ 為其適溫。於 25℃ 定溫下,卵期 2.3 日,幼蟲期8日,蛹期 12.2 日,存活率 86.7%,雌蟲壽命16.8 日,總產卵數 288.3 粒。

發生生態:
  
成蠅羽化後並不遠飛,於植株附近飛翔或棲息,活動時間限於白晝,夜晚光線微弱時即棲止於葉面休息,靠刺孔吸取寄主植物葉肉的汁液而獲取部份水份與養分。雌蠅羽化後數小時內即交尾,24 小時內即可開始產卵,卵產於葉片組織內,單粒散生。孵化後的幼蟲於表皮膜下葉肉的柵狀組織內鑽行取食,幼蟲老熟後自葉片上食痕的盡頭處鑽出而化蛹於食痕附近的葉表面,就在葉表化蛹,或是於鑽出葉片後即掉落土中而於土表化蛹。
  臺灣地區平地春秋季氣候較適合斑潛蠅生長,如遇適當寄主植物就會大發生,夏季溫度太高死亡率高,冬季太冷幼蟲發育緩慢,此時通常密度較低。

防治方法:

一、 非洲菊斑潛蠅正式推薦防治藥劑如下:
1.   2%阿巴汀乳劑4000X,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對蜜蜂劇毒)
2.   50%培丹可溶性粉劑1000X,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3.   40%三落松乳劑1000X,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14天施藥一次。
4.   50%硫賜安可濕性粉劑1000X,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5.   75%賽滅淨可濕性粉劑5000X,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植保手冊(1996),p.445)
二、 摘除不必要的老葉,清除花園,減少蟲源。
(劉達修,興農266期,p.83)
三、 田間放置黃色粘板、黃色水盤、黃色粘帶等誘殺斑潛蠅成蟲,可收防治效果。
(劉達修,1991,興農266期,p.84)
四、 非洲菊斑潛蠅喜好豆科與菊科寄主植物,花圃附近如有此類作物,經常亦同時被斑潛蠅侵害,防治時除花圃本身外,亦應注意花圃附近此類作物上發生的潛蠅,同時防治,以免害蟲於其間互相傳播感染。花圃附近許多常見雜草亦為斑潛蠅的寄主,如龍葵、昭和草、鬼針草等,應予以清除。
五、 苗期發生數量少時,以人工摘除被害葉後銷燬,以免潛蠅羽化後再飛出繼續產卵為害。
六、 設施栽植的菊花植株或盆栽間懸掛或放置黃色黏紙,可以誘捕斑潛蠅成蟲,減少其在田間發生密度。每畦每隔2 m水平放置一塊黏紙,黃色面朝上,約與植株頂端齊高,只要黏紙上的膠保持不乾,即可維持效果,當黏獲的蟲體太多而遮蓋住大部分黃紙表面時,即應予更換。
七、 蟲數多時,可以施用藥劑,每 7-10 日一次,連續2至3次。
八、 寄生蜂種類多,有異角釉小蜂(Hemiptarsenus varicornis (Girault))、底比斯釉小蜂 (Chrysocharis pentheus (Walker))、岡崎釉小蜂 (Chrysonotomyia okazakii (Kamijo)) 以及小繭蜂(Opius sp.)、黃金小蜂 (Halticoptera sp.)等,其中以異角釉小蜂發生最普遍,出現比例佔所有寄生蜂半數以上。施用專一性的殺蟲劑,並於寄生蜂發生密度高時,盡量減少用藥,讓生物天敵發揮壓抑潛蠅密度的效果。
   

成蟲
(王清玲、林鳳琪,1997,台灣花木害蟲第145頁)

幼蟲
(王清玲、林鳳琪,1997,台灣花木害蟲第145頁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0,植物保護圖鑑系列7,第94-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