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粒菌核病 
					(Sclerotial disease)
					 
					病原菌:Ciborinia 
					allii (Saw.) John.
					 
					
					(柯勇、蔡勇勝。1999。葉菜類-青蔥。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葉22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發病生態:本病於本省秋末開始至翌年春季之北部及東北地區普遍發生,但重要原因是低溫多濕之氣候所造成。北部地區冬春季之長期降雨造成本病之蔓延。本病原菌以菌核形態越夏呈休眠狀態,菌核在高溼下於8~26℃經10~15天即可發芽產生子囊盤,適溫為16~22℃,每個子囊均會產生8個子囊孢子,其中4個大孢子4個小孢子,但目前認為只有大孢子可發芽造成感染,小孢子則無發芽能力,傳播方法主要靠空氣傳播。本病另一特徵則為菌核不須任何休眠期即可發芽產生子囊盤而造成感染,此為青蔥田間發芽情形均勻及罹病嚴重之重要因素。
 
					
					病徵:本病發生於青蔥之葉部尖端或近於尖端部位及花梗上,被害部位由先端或中間褪成褐色,漸次及於下方,葉或花梗枯死下垂,被害部經日曬後葉表面變成白色,其表皮下則生出胡麻樣之菌核,起初呈乳白色,後變為黑色。一般葉蔥病葉大多在下垂地面上時開始生成菌核,但亦有在懸掛之枯葉上生成菌核者。本省北部冬春季降雨頻繁時,各蔥園均會感病,往往造成整個蔥園枯黃一片,每株蔥僅餘中間新葉二、三支尚稱完整,且由於葉數變少,光合作用不足,致蔥支均變細小,影響產量及品質甚大。
 
					
					防治方法:  
						
							| 
							
							一、 | 
							
							秋冬季來臨時(10月下旬),本省北部易於發病區如遇下雨,即應注意青蔥田間狀況,如初期病徵出現時即應開始防治,如使用之殺蟲劑屬可濕性粉劑時應添加展著劑以助藥劑之附著力。 |  
							| 
							
							二、 | 
							
							病葉應隨時清除,並予以深埋勿使其在田間產生菌核,以減少第二次感染源。 |  
							| 
							
							三、 | 
							
							重要預防措施應勿於田間連作青蔥類,夏季以浸水灌田間土壤二周,可使田間土壤中殘存之菌核死亡,減少秋冬季之感染機率。 |  
							| 
							  | 
							
							(杜德一。1998。植物疫情監測技術手冊蔬菜病害,第117頁。) |  
                        
                          
                            |  |  |  |  
                            | 小粒菌核病 |  |  |  
                            | (蔡勇勝、柯勇,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葉2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