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
(Asian corn borer)
學名: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116頁。台中。412頁。)生態習性:
玉米螟在台灣北部地區一年可發生3~4代,南部地區一年約發生7~8代,一代所需期間23~166日,卵期3~8日,幼蟲期13~134日,前蛹期1~2日,蛹期4~30日。南部地區由於玉米(超甜玉米)周年栽培不斷,因此玉米螟整年可找到寄主,在南部地區其族群也隨之周年發生,唯受到氣候影響,其族群密度有季節性消長,每年三月下旬後玉米螟漸次發生至六月上、中旬達高峰,此期間其發生量少,但9月中旬雨季過後,田間玉米栽培面積漸增,玉米螟族群密度又逐漸回升,11月後其族群密度又隨氣溫下降而減少。
(曾清田。1999。果菜類-玉米。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果44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顏福成。1989。玉米害蟲。台灣農家全書,第170頁。行政院農委會。台北。263頁。)
形態:
卵: |
扁平短橢圓形,初呈乳白色,後為淡黃色,孵化前暗褐色。卵塊魚鱗狀,不規則長方形,每塊有33~104粒。 |
幼蟲: |
初孵化之幼蟲乳白色,後變為灰黃色或淡褐色,背線暗褐色,各體節上長有4~6根剛毛,均生長在灰褐色小毛瘤上。成長幼蟲體長20~30公厘。 |
蛹: |
背面暗褐色,腹面黃褐色,臀棘黑褐色,頂端有5~8根向上彎曲之鉤刺一組。 |
成蟲: |
雄蛾黃褐色,前翅外緣帶暗褐色,內橫線暗褐色,呈波狀,外橫線暗褐色,呈鋸齒狀,中室中央及端部各具褐色斑一個。後翅灰黃色,中央具一褐色帶,外緣線呈鋸狀與前翅外緣線相連;體長為13~14公厘。雌蛾體色較淡,形態大致與雄蛾同,前後翅外緣帶極淡,後翅淡黃褐色,體長13~15公厘。 |
(陳文雄、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286頁。葉瑩編。)
危害狀:
危危害豇豆莖蔓及豆莢,成蟲產卵於葉背,初孵化幼蟲啃食嫩葉表皮,2~3齡幼蟲由腋芽或葉腋蛀入莖蔓內危害,嚴重者造成莖蔓枯萎。寄主範圍相當廣泛,是本省玉米的主要害蟲。
(張清安、張德前。1999。豆菜類-長豇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5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防治方法:
《開花初期》 |
一、 |
使用性費洛蒙誘殺成蟲。 |
二、 |
藥劑防治: |
|
藥劑名稱 |
每公頃
使用量 |
稀釋倍數(倍) |
施藥方法 |
注意事項 |
3%蘇力菌可濕性粉劑
(Bacillus thuringiensis) |
0.8公斤 |
1,500 |
根據發生狀況於開花結莢初期選2-3種藥劑間隔10天混合噴施2-3次,若害蟲密度太高再間隔10天連續施藥1-2次,但應選擇低毒藥劑並注意安全採收期規定。有效藥劑應輪流使用以避免抗藥性害蟲發生。 |
採收前亦可施藥。 |
58%乃力松乳劑
(Nalad) |
1.0公升 |
1,000 |
採收前4天停止施藥。 |
50%馬拉松乳劑
(Malathion) |
2.0公升 |
500 |
採收前4天停止施藥。 |
|
|
|
|
(張清安、張德前。1999。豆菜類-長豇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14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
|
|
|
玉米螟卵塊 |
|
幼蟲 |
(曾清田,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果44頁) |
|
(王清玲,1991,花卉害蟲彩色圖說第101頁) |
|
|
|
成蟲 |
|
玉米螟危害狀 |
(顏福成,1988,台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第108頁) |
|
(張清安、張德前,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1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