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農業發展史
白色番鴨畜試1號
刊登日:101-09-26
育成機構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 |
---|---|
育 種 者 | 胡怡浩、劉秀洲、戴謙、王政騰、李舜榮、黃振芳、呂禮佳、 馮國銘、林秀齡、曾蒼和、陳晉蒼 |
育成年別 | 民國96年 |
品種特性 | (一)育種方式:自G0代至G8代採用10週齡體重體表型性狀作為選拔指標,自G9代後由體表型值改為10週齡體重累加性遺傳值選拔,並建立對照族群。
(二)育種目標:採行系譜育種制度建立番鴨族群、建立基礎資料(包括生長與屠體性能)、建立族群遺傳參數以及評估選拔改進效益;更期望能建立本土性大型番鴨,藉以改善商業肉用番鴨及土番鴨之生長速率,提昇我國肉鴨業之競爭力。 (三)外型特徵: 1.公鴨:頭部白色(頂部偶有黑羽,呈平貼或直立狀)、喙粉紅色,成熟鴨臉部兩眼周圍與喙銜接處有紅色肉瘤;無性捲羽,體軀長而寬似紡錘呈水平;腳脛 黃,全白色或偶雜數根有色羽。 2.母鴨:全身白色,喙腳顏色如公鴨、不神經質,蛋殼為白色略帶淺黃。 (四)產品用途及特色:1.作為肉用純系育種或商業肉用土番鴨之終端公鴨。2.作為母系與重型公系進行雜交生產大型種鴨。3.作為良好試驗動物之基礎族群。 (五)生長性能:選拔族群公鴨10週齡體重、18週齡體重、母鴨10週齡體重、18週齡體重之遺傳率分別為 0.24、0.36、0.31、0.43;經13代的選拔結果,公鴨10 週齡體重、12週齡體重、母鴨10週齡體重及12週齡體重表型值分別為4,137克、4,559克、2,536克 及2,710克。 (六)繁殖性能:本品系之初產日齡、40週齡產蛋數、52週齡產蛋數及第1產蛋期15週產蛋數之之遺傳率分別為0.20、0.23、0.27、0.20;表型值分別為264天、12枚、67枚及67枚。 |
產業利用情形(含推廣面積佔有率) | (一)推廣利用情形:96年推廣759隻、97年2,252隻、98年推廣3,393隻、99年推廣2,472隻。以99年推廣數量作估算基礎,推廣區域涵蓋宜蘭縣、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等主要肉鴨生產區,推廣公鴨雛1,228隻,以每隻種公鴨配5隻母鴨、每隻母鴨生產35隻公番鴨雛(保守估計),則可生產約21.5萬隻公番鴨;推廣母鴨雛1,244隻,每隻母鴨生產35隻公番鴨雛,則約生產4.4萬隻公番鴨,合計26萬,佔薑母鴨市場16.3%。若推廣母鴨作為種母鴨使用,則可生產約4.4萬隻種母雛鴨,佔種母鴨數量73%。種番鴨公雛亦可供作商業肉用土番鴨之終端公鴨,以母改鴨年在養12萬隻,每次注精0.05ml估算,每隻種公番鴨精液約可供15~20隻母改鴨使用,99年推廣公鴨雛1,228隻,約供應24,000隻母改鴨,每年可生產600萬隻土番鴨,佔土番鴨生產量的20%。
(二)其他利用方式:96另行據以建立最少疾病番鴨供應體系,供應胚蛋或清淨鴨群,供水禽相關疫苗生產(家畜衛生試驗所、臺灣生物製劑)、研發及檢定之用。 |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0%
我喜歡:0%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