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真菌病害危及小麥生產
文章來源 : 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2024-04-09
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全球種植面積達2.22億公噸,其產量約有7.79億噸。自1985年首次在巴西爆發麥熱病(wheat blast),該病害由稻熱病菌 (Magnaporthe oryzae) 真菌病原所導致,且於溫暖潮濕地區發生,並逐漸蔓延中,2016年的孟加拉與2018年尚比亞也因為此病害而直接影響小麥產量,造成嚴重的糧食危機。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研究團隊結合小麥作物模擬模型與新開發的麥熱病模型,並納入環境條件與小麥生產數據進行估算,以重點研究麥熱病對小麥產量之影響,經模擬顯示,南美洲、南非洲與亞洲是未來此病害傳播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其中非洲與南美洲有高達75%的小麥種植面積會受到影響,其他國家如阿根廷、尚比亞和孟加拉也受到輕微的影響。
未來麥熱病會蔓延至烏拉圭、中美洲、美國東南部、東非、印度和澳洲東部等地區,亦可能在義大利、法國南部、西班牙和中國東南部等溫暖潮濕地區發生此危害,而歐洲和東亞引發風險較低,並預測於2040-2070年氣候變遷加劇下,隨著溫度和濕度的增加,預估麥熱病會在主要的熱帶地區和南半球蔓延,而導致全球小麥年產量損失達13%,而以南美洲為最嚴重影響的地區。
巨大產量的損失需要有因應策略,由於受該病害影響的地區亦是氣候變遷直接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因此許多農民開始改種較不受病害影響的作物,例如在巴西中西部的許多小麥產區已改種玉米。研究人員表示,可利用植物育種和抗病基因體以培育抗麥熱病的小麥品種,或調整小麥種植日期,因開花時期的雨水與炎熱的天氣容易引起病害產生;其他研究也證實在抽穗期及時播種可有利於減輕麥熱病產生。另外,增加種植之植物多樣性與作物輪作方式可減少真菌病害的影響,例如水稻和小麥輪作就可減少麥熱病產生等。可透過多項因應策略來減輕麥熱病之危害,以緩解小麥減產引起的糧食危機。【延伸閱讀】-廣幅抗稻熱病的新品種 臺大高雄1號【延伸閱讀】-廣幅抗稻熱病的新品種 臺大高雄1號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