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甘藷黑斑病的致病機制,進行抗病品種培養
文章來源 : 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2024-07-31
甘藷黑斑病(Sweetpotato black rot)是一種由真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甘藷長喙殼菌)所引起的疾病,自1800年代末期便威脅美國多達30%的甘藷作物。2015年時美國所有生產甘藷的州都經歷了史上最嚴重的災情,造成農業損失高達60%,雖然殺菌劑能夠協助控制這種疾病,但由於主要出口市場對殺菌劑殘留的限制不一定,該方法並不是一個可長期持續的解決方法。
近期一種新興的管理策略為應用一種經細菌分泌出的蛋白質進行育種輔助並開發抗病作物,該類蛋白質可以在分子和細胞兩種層面調節植物宿主,快速識別並選擇對該疾病具有抗性的植物,加速育種計畫,藉此方式建立抗病方法減少作物損失。而在科學研究上對Ceratocystis fimbriata (甘藷長喙殼菌)的生物學了解有限的現況造成了控制該真菌疾病的重重阻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科學研究人員鑑定了31種該真菌在感染過程中產生的蛋白質,藉此,研究人員了解真菌感染過程,並確定潛在宿主目標。此外,這項研究對病原體的進化及穩定性的看法為疾病監測提供了重要資訊,有助於更有效追蹤和管理Ceratocystis fimbriata (甘藷長喙殼菌)的傳播。
該研究為了解Ceratocystis fimbriata (甘藷長喙殼菌)的生物學提供了開創性的知識,透過該種細菌分泌之蛋白質進行輔助育種的潛在目標,儘管這些發現很有希望,但將其應用於實際疾病和植物育種上仍需更多時間研究。
研究人員認為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但它對於作物的恢復力和糧食安全具有潛在重大影響,使這項研究產生龐大價值,讓未來更易開發出抗病品種。【延伸閱讀】- 甘藷育種,市場地位轉換的奇蹟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