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灌溉技術,減少用水過度耗費及溫室氣體排放
文章來源 : 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2024-09-04
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共有25個國家種植水稻,為當地重要糧食來源,每日提供人們總熱量攝取的12%至75%。目前,國際生物多樣性組織(Bioversity International)與國際熱帶農業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ropical Agriculture, CIAT)開發了一種新水稻管理方法,有效減少了用水量和溫室氣體排放,為解決全球暖化提供重要突破。【延伸閱讀】- 氣象數據支持水稻、小麥、大豆栽培管理支援系統
傳統的水稻生產方式透過讓稻田長期淹沒的方式抑制雜草生長,但這也同時讓有機物在缺氧環境下因腐爛而產生大量甲烷。此為一種溫室氣體,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數據顯示,全球種植水稻產生的甲烷佔所有人造甲烷的12%,對全球暖化的影響佔1.5%。【延伸閱讀】- 省34%灌溉水!農改場再生紙膜插秧技術 還可抑制雜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採用了間歇灌溉技術,該技術最初由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於20世紀70年代時在亞洲開發,此技術利用在稻田進行間歇乾燥和淹水,雖然減少了甲烷排放,卻促進了一氧化二氮的形成,而該氣體也是導致全球暖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延伸閱讀】- 間歇灌溉省水逾30% 農民可用手機遠端操作代替巡田水
研究人員藉此在原研究基礎上進行技術優化,使其適應哥倫比亞的氣候條件,並同時減少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之前的技術水稻於種植時水位會下降至土壤以下15公分,但透過改良的種植技術可使水位下降至5到10公分,這樣可讓水更快的補充,以此減輕水稻種植壓力,提升產量。這項技術在哥倫比亞西部地區進行測試應用,結果顯示透過該技術可在不影響水稻產量下,減少用水量和溫室氣體排放。
隨著全球人口增加,稻米需求也不斷增加,因此如何不耗盡自然資源,維持、增加稻米生產符合人民糧食需求,是一個當代相當迫切的問題。透過該技術研發,未來可有望在拉丁美洲其他國家推廣,為該區域稻米管理提供新知識及方法,促進知識轉移,改良稻米生產系統,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延伸閱讀】- 稻米透過再生方式突破氣候變遷造成產量降低的壁壘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