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對混農林業系統中遮陰樹木的認識,有望增加西非可可產業氣候韌性及永續性

文章來源 : 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2025-02-21
西非是世界重要的可可產地,約70%可可來自此地區,然而氣候變化引發的乾旱意味著調整栽培管理方法變得越來越重要,將樹木和灌木整合的混農林業系統(Agroforestry)則是西非實現永續可可生產的一大關鍵。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öttingen)與迦納研究單位組成團隊,藉由了解混農林系統中,遮陰樹木葉片物候期(phenology)的變化,有助於提高西非可可的氣候適應能力。研究團隊在迦納北邊的可可帶進行為期兩年的試驗,藉由監測遮陰樹木的葉片季節性變化(旱季落葉與否)、數冠高度及光擷取(light interception),將遮陰樹木區分為旱季完全落葉、旱季前、中、後期短暫落葉及高、低、密集樹冠常綠樹木,共7大類,並評估遮陰樹木類型在旱季及雨季對於周遭微氣候穩定性、土壤溼度、光合作用有效輻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及可可產量的影響。
結果顯示,旱季期間,以旱季完全落葉樹木對土壤水分影響最小且PAR最高,雨季則以旱季前短暫落葉樹木對微氣候緩衝效果最佳;對可可產量而言,雨季時以完全落葉樹木對可可產量有正面效果,旱季期間無論樹種皆會減產,但以完全落葉樹木影響最小,相關文獻發表於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研究人員表示,藉由對樹冠物候差異而非單個物種進行區分,能夠提供不同環境下適宜的遮陰樹木,如完全落葉樹木適用於乾旱地區,對於保持土壤水分、產量有益;短暫落葉樹木及常綠樹木則因旱季須水性較高,適合在旱季較短的地區種植。遮蔭樹木有助於維持可可生產力及增強環境穩定性,此研究為更有韌性及永續性的混農林業系統開闢新的思路。【延伸閱讀】-可可萃取物能促進飲食不良老年人的認知能力
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