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雜草稻產生抗性的原因,避免過度依賴單一防治手法

文章來源 : 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2025-03-07
雜草稻(Weedy rice)是田中栽培稻的近親,近年來長期一直是全球種植稻米的重大威脅。為了解決這個農業困擾,美國東南部的稻農在2000年代初期開始種植經改良的抗除草劑水稻品種,但這個解決方案很快又有了新的挑戰。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近期新研究顯示,在美國東南部稻米種植區域中,超過半數的雜草稻已經產生了除草劑抗性。研究團隊在密蘇里州、阿肯色州及路易斯安納州的9個縣區採集了201個雜草稻樣本,發現其中57%對咪唑啉酮類(IMI)除草劑產生了抗性,且已有3.5%對2018年才開始使用的新型除草劑也出現了抗性。
這種抗性的可能主要原因於雜草稻與作物間的基因相互影響所致。起初當農民開始大量種植抗除草劑的雜交水稻時,這些作物容易散落種子在田間,經歷冬天後在來年春天發芽後,它的開花期較長,增加了與雜草稻雜交的機會,導致抗性基因從作物逐漸轉移到雜草中。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當一種除草劑的抗性變得普遍時,農民就會轉向使用另一種除草劑」的現象,反應了農業防治方法的生命週期性。然而,研究也發現每個田地都有其獨特的雜草稻組成和抗性特徵,使得管理更加困難。這些發現再次證明了雜草稻驚人的適應能力,可從人類培育的高產量水稻品種中獲得抗性能力。
雜草稻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美國每年為此產生約4500美元的經濟損失,全球範圍的損失更是難以估計。這項研究凸顯了農業防治的困難與複雜,也提醒我們需要更多元及永續的管理方案,不可一味過度依賴單一的防治方法。在農業科技不斷進步的時代,如何在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有效控制雜草危害,仍是我們需再思考並解決的課題。【延伸閱讀】-使用除草劑嘉磷塞會降低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
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