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博萬象
濕地 wetlands
1,676
名詞釋義
位於陸生生態系和水生生態系之間的過渡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具特徵水生植物,且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
相關詞:
#溼地
補充解釋
2 則
達人
小魚 發表於 102/03/22
在台灣各地,有許多的地名與濕地扯上一點關係,如:高雄鳳山的「(水土)埔」、高雄的「凹仔底」、「內惟埤」、台南的「鯤鯓」…等等;而我們所仰賴的主食─米飯、香甜的茭白筍、調味用的食鹽、活跳跳的生猛海鮮…等,全都是濕地內所產出的;在南洋地區,住民更是利用紅樹林枝條作為柴火使用,可見得其實濕地早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了。
綜合上述相關的濕地資訊,可以大致歸納出幾個濕地所擁有的特點:
1、濕地內有經常性的水分存在,而水量的多寡,會隨著季節、氣候等因子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2、濕地內的土壤通常是排水性較差,或是由沖積、氾濫等自然營力所造成的土地。
3、濕地中的土壤及水分,能成為濕地內動、植物生長的基質,培育出多樣化的濕地生態相。
因此,「水」、「土壤」及「水生生物」,可以說是構成濕地的三大要素。而各國對於濕地的定義雖有不同的解釋與定義,但大致都脫離不了上述的三項要素,舉例來說,美國漁業及野生動物署對於濕地的定義為:『濕地是介於陸域及水域之間的地帶,水位通常在地表附近或是地表長期被淺水層所覆蓋。濕地必須具有以下三種特性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1) 至少是週期性,土地上有優勢的水生植物種;(2) 在底層的土壤是以不利排水的還原性土壤為主;(3) 底層土壤在每年的生長季節期間,是由水形成的飽和狀態或是被水所覆蓋。』。
國內目前對於濕地並未有法定的解釋條文,而世界各國約有50種定義來解釋「濕地」一詞,這其中最被大家所熟知及通用的,是各國於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所共同決議通過的「國際重要水鳥棲地保育公約」(Convention on Wetland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簡稱「濕地公約」(Wetland Convention) 或「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 ,其定義如下:「無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水、淡水或鹹水、或二者混合者,由沼澤、泥沼、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的區域,包括水深在低潮時不超過六公尺之沿海區域。」。(摘自網路提供參考)臺灣濕地保護聯盟
綜合上述相關的濕地資訊,可以大致歸納出幾個濕地所擁有的特點:
1、濕地內有經常性的水分存在,而水量的多寡,會隨著季節、氣候等因子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2、濕地內的土壤通常是排水性較差,或是由沖積、氾濫等自然營力所造成的土地。
3、濕地中的土壤及水分,能成為濕地內動、植物生長的基質,培育出多樣化的濕地生態相。
因此,「水」、「土壤」及「水生生物」,可以說是構成濕地的三大要素。而各國對於濕地的定義雖有不同的解釋與定義,但大致都脫離不了上述的三項要素,舉例來說,美國漁業及野生動物署對於濕地的定義為:『濕地是介於陸域及水域之間的地帶,水位通常在地表附近或是地表長期被淺水層所覆蓋。濕地必須具有以下三種特性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1) 至少是週期性,土地上有優勢的水生植物種;(2) 在底層的土壤是以不利排水的還原性土壤為主;(3) 底層土壤在每年的生長季節期間,是由水形成的飽和狀態或是被水所覆蓋。』。
國內目前對於濕地並未有法定的解釋條文,而世界各國約有50種定義來解釋「濕地」一詞,這其中最被大家所熟知及通用的,是各國於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所共同決議通過的「國際重要水鳥棲地保育公約」(Convention on Wetland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簡稱「濕地公約」(Wetland Convention) 或「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 ,其定義如下:「無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水、淡水或鹹水、或二者混合者,由沼澤、泥沼、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的區域,包括水深在低潮時不超過六公尺之沿海區域。」。(摘自網路提供參考)臺灣濕地保護聯盟
達人
傳哥 發表於 102/02/19
濕地是位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濕地的特徵植物。濕地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強大的生態淨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
(摘自網路提供參考)
(摘自網路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