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博萬象
叢枝內生菌根菌 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1,394
名詞釋義
為作物根部棲息之微生物。感染植株後,在根的皮層細胞形成囊狀體及叢枝狀菌絲,與根部構成互利共生。當菌根形成後,可增加作物吸收土壤中之礦物元素,促進作物之生長。並且可能減輕土傳性病原真菌與線蟲所引起之病害,屬於有益菌之一種。
相關詞:
#VAMF
補充解釋
2 則
達人
小魚 發表於 102/07/23
囊叢枝菌根菌(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與根部病原菌同為作物根部棲息之微生物,但對作物根部生長則有不同之影響,後者侵染根部破壞組織,引起病變,影響根部發育之功能,阻礙植株生長;而前者感染根部與根部發生密切關係,形成共生體,通常在根皮層細胞形成囊狀體及叢枝狀菌絲,這類型菌根稱之囊叢枝菌根。作物當形成菌根後,可增加作物吸收土壤中之礦物元素,促進作物之生長。近年來,許多學者相繼探討內生菌根菌與作物病原菌之相互關係,由大多數之研究結果得知,內生菌根之形成可減輕土傳性病原真菌與線蟲所引起之病害。但應用內生菌根菌防治作物根部病害之例子,至目前仍止於實驗室、溫網室盆栽及田間小試區(Microplot)試驗。筆者曾進行內生菌根菌與根瘤線蟲在洋香瓜之盆栽接種試驗,證明內生菌根之形成,能減輕根瘤線蟲之危害,根部產生根瘤數減少。是因形成菌根之根系,就沒有線蟲之侵染,若內生菌根高度形成,即可減少根瘤線蟲侵害的部位,又因菌根植株根群發育比內生菌根植株(單獨接種線蟲者)茂盛,有補償被線蟲危害之根部,維持較多正常有功能之根部,幫助植物吸收營養,減少線蟲所造成之傷害。實有必要進一步研究田間應用。應用時宜先在人為控制環境下,使內生菌根菌先行感染根部形成內生菌根,以避免與病原競爭侵染部位,因一般根部病原比內生菌根菌生長快速。當菌根苗移植本田後再配合土壤肥陪管理,使內生菌根菌易於建立族群,發揮其有益功能,促進根群發育,減輕土傳病原菌之為害,以期達到內生菌根菌實際應用之目的。
(網路摘取提供參考)
(網路摘取提供參考)
達人
傳哥 發表於 102/02/23
"叢枝"菌根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簡稱AMF),係指植物根部受菌根菌感染後,菌絲因在根部皮層細胞內形成細小雙叉分支的叢枝體(arbuscule)。其可藉由感染在寄主植物根部所伸出的根外菌絲,協助寄主直接吸收土壤中之水分及無機養分,如N、P等大量元素和一些微量元素,進而促進植物生長,包括增加植物對乾旱及病害之耐力、提高移植存活率等並降低肥料與農藥的需求。
菌根(Mycorrhiza)係指植物根部與真菌共生之結合體,可分為內生菌根與外生菌根兩大類。內生菌根之菌絲會進入植物細胞內,以菌絲捲或叢枝構造與植物細胞緊密接觸,外生菌根係在植物根端外圍有菌絲纏繞而成菌氈包裹,菌根之菌絲並不侵入植物細胞內,有些菌根則兼具有內生與外生菌根之構造。植物根部受叢枝內生菌根菌感染後,菌根在根部皮層細胞內形成細小雙叉分支之叢枝體,在菌絲末端或中段膨大形成囊泡。叢枝內生菌根菌可與許多植物形成菌根,菌根菌具有促進植物生長及對水分、礦物營養之吸收能力,並有幫助植物抵抗乾旱環境及土壤病害、中和重金屬毒害、延長根系壽命及提高幼苗之移植存活率等效益。
(網路摘取提供參考)
菌根(Mycorrhiza)係指植物根部與真菌共生之結合體,可分為內生菌根與外生菌根兩大類。內生菌根之菌絲會進入植物細胞內,以菌絲捲或叢枝構造與植物細胞緊密接觸,外生菌根係在植物根端外圍有菌絲纏繞而成菌氈包裹,菌根之菌絲並不侵入植物細胞內,有些菌根則兼具有內生與外生菌根之構造。植物根部受叢枝內生菌根菌感染後,菌根在根部皮層細胞內形成細小雙叉分支之叢枝體,在菌絲末端或中段膨大形成囊泡。叢枝內生菌根菌可與許多植物形成菌根,菌根菌具有促進植物生長及對水分、礦物營養之吸收能力,並有幫助植物抵抗乾旱環境及土壤病害、中和重金屬毒害、延長根系壽命及提高幼苗之移植存活率等效益。
(網路摘取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