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兔子不只是兔子,可愛也能當飯吃
兔被視為一種吉祥的動物,古代,我國就有〝嫦娥奔月,玉兔拜福〞的傳說,北朝《木蘭詩》中,更以它引出生動的比喻和豐富的聯想…。從古到今,詠誦兔子的詩歌和其他文學作品比比皆是。只不過,人類把某些動物當成經濟用途的家畜,把另外一些動物當成玩賞用的寵物,但兔子算是家畜還是寵物?大家看法就有點分歧了。
青年男女在選擇交往或結婚對象時,長輩總會以過來人的心態告誡:「英俊又不能當飯吃」、「可愛又不能當飯吃」,話中之意是在提醒我們,千萬別被美麗的外表所迷惑,另一方面卻似乎又暗示著,中看的通常都不中用。如果把這理論若套用在畜牧界,也頗有幾分道理,譬如肉質鮮美、經濟效用大的家畜通常都長得很抱歉,不適合當作寵物,但有種動物卻顛覆了這說法,既中看、又中用,除了有惹人疼愛的無辜表情不說,同時擁有多項經濟效益,過去農政單位還曾多次試圖推廣養殖,說穿了就是兔子。
兔子雖小,全身都是寶
兔子這動物還真不賴,胖嘟嘟的外型,前看、後看、左看或右看,都一樣可愛。歷來除了寓言故事「龜兔賽跑」把兔子抹黑為驕傲輕敵的象徵,以及韓國人搞出的賤兔 (Mashimaro) 外,小朋友熟悉的彼得兔或邦尼兔都非常正面清新,即使連月球上的嫦娥也對兔子讚譽有加。但兔子豈止是靠臉蛋吃飯的花瓶型動物!
兔子的肉、皮、毛潛藏著極大的經濟價值。就先拿兔皮兔毛來說好了,凜冽的寒冬中戴上兔毛手套,穿上兔毛翻領外套,披上兔毛圍巾,最後再套上兔毛耳罩,防寒、保暖一級棒。而兔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特點,蛋白質含量高達 70%,膽固醇又低於其他肉類。光就營養與健康的角度來看,兔肉的優質性實在沒話說,至於口感呢?兔肉吃起來就像是雞肉,但卻是超宇宙時空無敵鮮嫩。歐洲一向有吃兔肉的傳統,「紅酒燉兔肉」更是著名的法國菜。此外,兔子又可用於醫學上的病理實驗和血清製造等。簡單來說,兔肉可食、皮毛可用,更可協助醫療發展,算是能吃、能用的好家畜。
縱然兔子的好處多多,但牠跟臺灣的緣分卻蠻淡薄的。兔子本身沒有汗腺,無法排汗,只能透過耳朵散熱,實在不適合在亞熱帶地區飼養,因此過去臺灣並沒有養兔的傳統,更不可能發展出兔肉料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殖民政府為增加肉品與皮毛供應軍方使用,才開始提倡養兔事業。戰後日人離臺,兔肉兔毛的需求消失,養兔事業也就式微。除了鄉下小孩在山林玩耍時,會順道吆喝忠心的土狗圍捕獵殺野兔,再帶回家請媽媽料理外,兔子跟臺灣老百姓的緣分依舊淡薄。
1952 年省立嘉義高農成立四健會時,當時 700 多位同學共分成 17 個作業組,而其中就有養兔組。四健會著重的是自我探索與自我學習,交辦的作業不可能太難,至少從沒聽說要求學員飼養櫻花鉤吻鮭或是彪之類的物種。養兔既然被列入作業項目,正也就說明了 2 件事:第一,兔子不難養;第二,有人要推廣。
養豬、養雞不賺錢,養兔試試看
養兔不難,只需按時給予牧草、蔬菜與乾淨飲水,定期清理糞便即可。而兔子的玄妙之處在於超強的繁殖力,母兔懷胎 1 個月後,便可產下 5 – 9 隻仔兔。因此西方人過復活節時,會用多產的兔子作為象徵物,用以迎接春天的來臨與新生命的誕生。由於兔子具備高度經濟價值,同時又易於飼養,當時民間即有「養雞不如養蜂,養蜂不如養兔」之俗諺,農復會也因此希望推廣家庭養兔副業。但推廣養兔又需有好的種兔,農復會因此透過四健會系統運作,取得日本四健會贈送的 24 隻紐西蘭白兔,而這批兔子便於 1953 年 6 月 9 日搭乘美國空軍的軍用機來臺,並分發至桃園與臺中的農校四健會組織內。戰後臺灣的養兔事業開始發跡。
「願景」是推動經濟成長的動力,這也是「消費者信心指數」會成為衡量未來經濟發展狀況之重要指標的原因。若要推廣養兔副業,當然要讓民眾看到養兔的願景。當時由農復會從美國聘請來臺協助推廣四健會運動的白仁德博士 (A.J. Brundage)就表示,許多在臺的美國僑民曾反應買不到兔肉吃;報刊文章也向讀者開釋:「毛用兔皮,輕柔舒適,保溫力特強,是航空人員理想的禦寒品。罐頭兔肉也可以犒賞壯士」。戰後美軍部隊駐紮在世界各地,每天都必須消耗大量的軍需補給,據說當時美軍的口糧就包括兔肉罐頭,美商也會到世界各地採買兔肉。無論是美國大兵、航空人員或美國僑民,這些人感覺起來都是口袋麥克麥克的有錢人,小老百姓對養兔事業的前途也就不太擔心了。
各地四健會成員開始養兔時,個個莫不興奮異常。同學們也發現,兔子真的不難養。通常辛苦一陣子後,母兔就會生出一窩窩的小兔仔。某一農校內由 8 位同學組成的養兔小組,花錢買了 2 隻母兔、1 隻公兔,同時又以極其克難的方式搭建了一個兔舍。幾個月後,母兔便生下 10 隻小兔崽。小兔崽降臨人世時,其他圍觀的同學均嘖嘖稱奇,更有人馬上開口要買小兔崽,準備也加入養兔事業的行列。不過,交易還沒完成,這群兔崽第二天就全被野貓吃了。
養兔發財夢碎,饕客食兔肉呼過癮
野貓搗亂雖讓刺傷同學們幼小的心靈,但野貓事件也指出了養兔事業的另一項願景─賣小兔崽。之後 2、3 年間,報刊偶而會登載指導養兔的技術性文章,但養兔事業的發展狀況究竟如何,眾人卻一無所悉。1956 年 11 月《豐年》半月刊所刊載屏東農校殷仲子老師的專文「怎樣吃兔肉」,正間接暴露出當時養兔事業的困境。此文開頭便寫道:「學校裡的四健會養兔組,成績很好,于是許多會員來問我兔肉要怎樣作才好吃」。怪了,既然「成績很好」,為何不加快動作取兔皮、賣兔肉呢?美國僑民不是吵著吃不到兔肉嗎?當四健會同學開始詢問兔肉吃法時,其實也告訴了我們:養兔是一回事,賣兔毛、兔皮與兔肉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同學們興高采烈地將兔子養大,卻不保證會有肉販前來收購;此外,臺灣是否已有專門處理兔皮兔毛的加工廠,也不免令人打上大問號。因此,養大的兔子最後只得自行處理。
但在貧困的年代,老百姓連餵飽自個兒都有問題了,更不可能把兔子當寵物,整天浪費飼料錢。因此,最完美的處理方式就是將兔子料理成美味的菜餚,順便補充點蛋白質。為了替正值發育期的同學補充營養,殷老師可真煞費苦心,他研發了煙燻兔、紅燒兔、涼拌兔絲和兔肉鬆等四道兔肉料理食譜。其中煙燻兔的製作程序雖然繁瑣,通常要耗掉三到四個工作天,但成品卻「鮮紅光亮,清香入鼻,下酒佐餐,色香俱全」;而兔肉鬆可久藏,「居家旅行無所不宜」。兔肉吃了,養兔發財夢也碎了,大家不再期盼養兔能賺錢,但這並不表示民眾不再養兔。許多農家仍會養上幾頭兔子,但跟自家養雞養鴨一樣,不為別的,就為了吃肉。1961 年,臺灣飼養的兔子已達到67,536頭,顯見養兔的農家不在少數。不過,兔子究竟是種好家畜,牠的價值不可能被埋沒,只待有心人挖掘,而這位伯樂終於在 1964 年 5 月出現。當時臺北市北區國際獅子會決定與農復會合作,共同推動試養安哥拉兔。
【小百科】
安哥拉兔屬於種長毛兔種,身上細毛可長達 10 公分。養這種兔子主要是為了取毛,就跟養綿羊差不多,每隔 2、3 個月就需修剪,據說安哥拉兔毛是世界上最保暖的天然纖維之一,保暖程度甚至超過綿羊毛許多,用安哥拉兔毛製成的兔毛衫,保暖性好,穿起來輕盈舒服。
中日攜手合作,再掀養兔旋風
就當獅子會與農復會合作推廣安哥拉兔後,隔年 7 月某家位於臺北市峨嵋街的實業公司便透過報社表示,已與「日本養兔協同組合」簽訂契約,將從日本輸入紐西蘭種兔,提供農民繁殖飼養,日方並保證未來將委託該公司收購兔肉、兔皮。此項消息一經發佈,馬上轟動全臺。既然日本公司已保證將收購兔肉、兔皮,農民也不用擔心銷路問題了,養兔熱潮也就開始燃燒。大家都看好養兔事業的前景,紛紛搶購兔子,每對白兔的價格立即從臺幣 80 元上漲到 2,000 元。而投入養兔事業的「兔友」們更於 8 月 1 日成立了「臺灣省家兔生產合作社」,會員數在短短一個月間就從 208 人竄升至600 餘人。
先前農復會鼓吹養兔,還搬出老美背書,老百姓雖也應聲參與,但也只是三分鐘熱度。沒想到此次民間業者自行跟日本商人拉線,居然把種兔市場搞得火熱,實在太不給面子了。此時農復會官員只好勸導民眾,千萬別捲入養兔旋風,還說養兔是否能成為有利的農家副業,尚還在研究階段。但農政官員才剛講完,當時主管對外貿易業務的「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卻跳出來唱反調,表示日本對於兔肉、兔毛的需求量極大。日本除出口兔肉外,國內民眾也愛吃兔肉香腸。日本同時也需要大量的兔毛與兔皮,用來加工製造各類衣物、手提包、披肩、童裝等再輸往美國、加拿大及歐洲。換句話說,養兔事業深具前景,值得發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邊是養兔專家,另一邊是外貿專家,真不知該聽誰的才好。但從相關數據來看,這場爭論最後顯然是由外貿會獲勝。養兔旋風從 1965 年 7月開始引爆,直到年底時,臺灣已經從日本進口了 5,432 隻種兔。而當年度臺灣飼養的兔子則成長到 91,390 隻,比前一年還多出 23,504 隻,成長幅度高達 36%。
戰後臺灣的農業發展一直是由農復會負責規劃統籌,此次的養兔風潮居然是由民間商人點燃,農復會的面子還真掛不住。更糟糕的是,1966 年時新竹縣竹東鎮農會還決定與商人合作籌建加工廠,專營兔肉屠宰冷凍與兔皮加工事業,同時提供農民養兔貸款。農復會若再不下來運籌帷幄一下,龍頭老大哥的地位就要不保了。1968 年農復會終於決定撥款 60 萬元,推行擴大養兔生產計畫。隔年臺灣省農林廳也撥款 52 萬進行「兔產品加工研究及促進養兔」計畫,而山地農牧局更擬訂計畫,將於高屏地區發展養兔事業,預定每年產兔 500 萬隻。
輸陣歹看面,農復會策動5佰萬兔子大軍
農復會雖允諾將協助發展養兔事業,但似乎也不知該從何處下手。過去只需從國外運來幾隻兔子就能交差了事,如今這 60 萬元到底能幹啥?大家也不太明瞭。1968 年的 60 萬相當於 2010 年的 337 餘萬元,只用 337 餘萬元就要發展一項產業,感覺起來好像有點拮据。倒是山地農牧局的紙上作業就讓人覺得誠意十足,大筆一揮,就勾勒出 500 萬頭兔的宏大目標。可惜的是,直到今天臺灣每年飼養的兔子從沒超過 15 萬隻,而山地農牧局也早已不知去向。
就當養兔風潮燃起2、3年後,報上再度出現兔肉食譜。儘管紅燒兔肉的作法先前殷老師已經介紹過了,但新的食譜卻貼心地告訴大家,由於兔肉幾乎沒什麼脂肪,燉久了反而容易乾老。燉紅燒兔肉時最好也同時放入幾塊肥豬肉,讓豬油發揮調和的作用,兔肉便不會乾老。兔肉食譜再度出現,其實也再度宣告養兔事業的困境。由於農民養兔多屬家庭副業型態,生產成本高,品質也不見得合乎國際市場的要求。國外買家雖曾多次來臺探詢,但國內可提供的數量過少,產品無法規格化,價格又壓不下來,商機也就不斷錯失。不過,臺灣的養兔事業雖沒和國際市場接軌,但正由於大家一窩風瞎起鬨爭相養兔,兔農們又不得不處理兔肉的狀況下,國內市場自 1970 年代起逐漸成形。部分兔肉開始流入菜市場,亦有專門肉商收購兔肉販賣至啤酒屋、山產店與餐廳。不過,養兔確定為「內需產業」後,養兔事業能否茁壯就決定在國內消費者了。
兔子肉,此時不嚐,更待何時?
國內市場的擴張一方面取決於兔肉價格,另一方面要看國內民眾對兔肉的接受程度。或許是因為 1970 年代初期爆發世界糧食危機,農政單位害怕國內糧食供應不足,突然轉而積極提倡養兔事業。當時臺灣省畜產試驗所還認真進行養兔研究,尋找最具成本效益的飼料配方與養兔方法。如果農民都能採用企業化管理方式,有效降低成本,兔肉價格必能下降,國內市場絕對能打開。農政單位登高一呼,各界又重新燃起希望,呼籲提倡養兔副業的文章再度出現,「臺灣省養兔協會」也正式成立。1975 年正逢兔年,豐年社便與兔場、兔農們於農曆春節期間在臺北市榮新花園舉辦兔展,現場有來自全臺各地 70 餘隻名貴種兔。而為提高民眾對兔肉的接受程度,兔肉食譜顯然有必要朝向多元化精緻化的方向發展。1975 年《豐年》24 卷 17 期上刊載的兔肉食譜就出現了炸兔塊、烤兔肉、香燜兔肉、洋菇兔肝和糖醋兔肉等不同於以往的菜色,「洋菇兔肝」聽起來就有法國菜的韻味,而「炸兔塊」的出現則比麥克雞塊早上十幾年。儘管此次的養兔熱潮看似大有可為,但臺灣民眾還是未能養成吃兔肉的習慣。隨著國人飲食習慣日益西化,願意吃兔肉的人也越來越少,臺灣的養兔產業自 1980 年代起便日益萎縮,養兔頭數逐漸減少。
兔子真的是種好家畜,即使臺灣的養兔產業已踏上日落西山之途時,農政單位每隔幾年還是會想起牠的好。1980 年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提出了一份「養兔事業的發展潛力」報告,指出發展大規模企業養兔仍是可行的。1987 年時農政單位更輔導雲林縣莿桐鄉農會設立兔肉機械化屠宰廠,推出真空包裝的電宰兔肉。而在 1995 年農委會的施政報告上,仍將輔導辦理兔肉產銷列為施政重點。政府發展養兔事業的想法,總會三不五時傳出。但近年來兔子轉型為寵物,每當農委會有意推廣兔肉時,愛兔人士便會立即在網路上發動串連圍剿。養兔事業是否該推廣?兔肉能不能吃?從此成為道德議題。兔子的好,我們也只能藉由過往的兔肉食譜冥想了。
文/劉志偉 圖/豐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