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農業發展史
媽媽下田我上學
刊登日:101/12/10
1,242
都市內雙薪家庭的小孩,因為爸媽工作忙碌,從小就被送去托兒所、幼稚園;即使升上小學,放學後還是得先去安親班寫功課或參加課輔,等父母下班後再接回家。但早期農村的父母也不輕鬆;都市內有幼稚園和安親班,早期農村則有「農忙托兒所」。
臺灣光復後政府當時針對農村社會特性,農忙時農村婦女多外出從事耕作,致使兒童托育問題頗為急迫。即使在農閒時期,農村婦女還是得出去打零工,賺點外快補貼家用。1955年時,政府為了讓農村幼童能獲得更好的托育照護,因此特別於全臺各處成立「農忙托兒所」,讓農村幼童於農忙時期有個去處,好讓爸媽能專心下田,無後顧之憂。
農忙托兒所主要設置在當地的社區活動中心與廟宇,或借用學校內的空教室。農忙托兒所最早屬於季節性的短期托育,因此採「日托」計費。家長只要繳交些許的保育費與點心費外,其餘費用都由政府補助。小朋友在托兒所裡,主要就是唱唱歌、玩遊戲,或聽老師講故事。此外,老師則會教導小朋友培養刷牙、洗臉、飯前洗手等良好的衛生習慣。
農忙托兒所開辦後,廣受各界好評,其中最高興的莫過於農村內的婆婆媽媽們,政府因此決定擴大辦理,1958年起將原本只有日托、短期的農忙托兒所逐漸轉為長期性的「農村托兒所」。而於1975年,農村托兒所進一步改名為「村里托兒所」;至1987年,臺灣總共有2,828個村里托兒所,這些托兒所也奠定現在公立托兒所體系的基礎。
農忙托兒所雖是農業時代的產物,當現今正值青壯年的一代念幼稚園時,臺灣已轉型為工商業社會。不過,你小時候念的托兒所或幼稚園,說不定它的前身正是農忙托兒所呢!
作者:AG Studio、摘錄自農業超有梗
相關照片
上一篇
不說話的野臺戲
下一篇
從泥土思悟的現代哲學家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9%
我喜歡:7%
很實用:0%
夠新奇:14%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4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林*慧(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9/10/26
讚!!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5/11
很好
chousales(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2/05/26
好棒..
阿立(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02/05/12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