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利用分子標誌加速水稻抗蟲品種之育成
刊登日:99/11/29
477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歷經多年之研究,已將野生稻抗褐飛蝨基因利用雜交育種方法導入不抗蟲栽培品種育成中間親本,並用於改進良質米品種台農71號之褐飛蝨抵抗性,有助於減少栽培時農藥之施用量;也進一步以分子生物技術獲得抗褐飛蝨基因有關的分子標誌,檢測效果可達90%以上,有助於提高水稻抗褐飛蝨的育種選拔效率。
飛蝨類為水稻最重要之害蟲,其具有繁殖力強、世代短、單食性、對環境適應能力強等生物特性。台灣地區有3種主要危害水稻的飛蝨害蟲,褐飛蝨(俗名:稻蝨、黑腳煙仔)是其中之一,尤其在二期作對水稻為害較嚴重,輕者引起植株黃化,影響稔實率;嚴重危害致使稻株於短期內迅速枯萎倒伏,導致局部或大面積株枯死,稱之為「蝨燒」,幾乎全無產量;褐飛蝨除了直接危害外,並可媒介傳播水稻病害。近年來消費者對農藥使用與環境安全意識提昇,為了兼顧減少殺蟲劑使用及保障農民收益,農業試驗所不斷改進水稻品種的褐飛蝨抗性,並以現代化之分子生物技術標定抗褐飛蝨基因,可應用在抗性品種選育。
農業試驗所於民國85年克服遠緣雜交之困難,將野生稻種Oryza nivara具有抗褐飛蝨的特性以雜交方法導入栽培種台農67號中,選育出近似栽培稻且抗褐飛蝨之中間親本852T034;農業試驗所再利用852T034與台農71號(益全香米)雜交,經過10代培育,目前已建立199個穩定之系統(重組合自交系),部分系統在產量、品質或香味均與台農71號相近;且經抗蟲性篩檢與DNA分子標誌分析,已獲得與褐飛蝨抗性基因相關性很高之分子標誌,有助於提高育種選拔效率,加速水稻抗蟲品種之育成。
上一篇
一百年1月 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
下一篇
馬鈴薯健康種苗繁殖技術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5%
我喜歡:33%
很實用:12%
夠新奇:5%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4/26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