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農業發展史
短命的「長壽麥」
刊登日:102/01/24
3,437
一般人會把「快樂」、「開心」與「長壽」聯想在一起,但要把「麥食」跟「長壽」搭在一起,還真讓人有些摸不著頭緒。
出於生物性的自我保護本能,人類對自身感到陌生或怪異的食物,總會先不自主地排斥。飲食習慣難以改變,要讓人適應新的食物免不了得花點功夫。在臺灣享有美援的年代,美國曾為了促銷多數臺灣人根本未曾聽聞過的「小麥片」而煞費苦心,但最終仍無功而返。
小麥片原名為 Bulgur wheat,跟大家熟知的燕麥片完全不同。它是將麥子煮熟後再乾燥製成,食用時僅需放入水裡烹煮或以熱水沖泡即可。只不過,帶著麥麩的小麥片就如同包裹米糠的糙米,吞嚥不見得順口,所以要讓早已習慣白米飯的臺灣人接受,顯然是比「阿婆生子還難」。
此時想必有人會問,我們為何要接受老美的小麥片?其實這也是不得已的事。臺灣畢竟是「受援國」,老美想要給咱們啥玩意,完全由美國國務院決定。
當年,美國政府手中握有大批的剩餘農產品,永遠都在想辦法清倉,臺灣雖然想跟美國多買點小麥、菸草或棉花,但美國人算盤也打得很精,做生意喜歡搞套裝產品,就如同賣武器時,老美總會要求我們「順便」買幾艘他們淘汰的軍艦或幾輛越戰時期的坦克。
為了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美援機構因此為小麥片取了個響亮的名號─「長壽麥」。沒辦法,打從秦始皇開始,我們對長生不老的期盼就從未消褪。這名字聽起來不僅窩心,說它符合孔老夫子要求的信、達、雅三原則也不為過。1961年 10 月份臺灣的報刊即發佈消息表示,200 萬磅 (約 908 公噸) 由美國捐贈的長壽麥已在自美運臺途中。新聞報導同時強調,長壽麥比麵粉、米飯還營養,煮法更簡單。當長壽麥運抵臺灣後,美國駐華安全分署還特別聘請食物專家奧可斯坦夫人來臺推廣示範長壽麥的烹飪方法。但不用花太多腦筋也知道,請個臺灣沒人認識的外國人來臺推廣小麥片,就如同請阿基師赴美宣揚東山鴨頭的美味,成效必定讓人搖頭。
部屬出師不利,長官顯然得親自出馬、下點猛藥才行。1961 年 11 月 17日美國駐華安全分署署長郝樂遜 (W. C. Haraldson) 乾脆辦了個宴會,名為「長壽麥茶會」,邀請各界到他家嚐嚐長壽麥的滋味。由於安全分署掌管著關係臺灣經濟命脈的美援,署長算是喊水會結凍的人物,包括蔣經國、古正綱、李國鼎等多達 200 百餘位黨政要員也就衝著他的面子參加。這場茶會的層級之高,小老百姓難以想像;食物之炫妙,市井小民更未曾聽聞。茶會上供應著長壽麥搭配紅豆與小米煮成的「長壽粥」,內含長壽麥、雞蛋、火腿、青豆和蝦仁的「長壽炒麥片」,做成像銀絲捲的「長壽麥捲」,以及用長壽麥做出的「康樂甜糕」。據說與會來賓均一致認為,長壽麥製品美味可口、營養豐富,紛紛讚不絕口。
獲得臺灣政要大官的首肯後,美國人也就放心地將長壽麥當作救濟物資使用。此後每當臺灣鬧個風災水災時,美國駐華安全分署便會撥些長壽麥救飢。1963 年 7 月美國又決定送給我們 6,138.5 萬磅長壽麥 (約 27,869 公噸),並將透過教會轉由地方政府分送給貧戶。
長壽麥源源不絕湧入臺灣,老百姓吃下去到底是啥滋味,也沒人問過。儘管老美已拉著臺灣政要掛過保證,長壽麥營養又美味,但貧戶與受災戶應該頂多只將長壽麥倒進熱水後就咕嚕喝下,既沒心思、也沒能力將長壽麥將成長壽粥和康樂甜糕享用。此外,老百姓們到底有沒有乖乖吃下去?更讓人懷疑。話說當年臺南縣白河鎮(現已經改制為台南市白河區)有位李姓少年,家境清寒,獨立打工養活全家。悲慘的際遇於 1964 年 5 月被報導後,各界紛紛捐助物資與善款,報載某位同住白河鎮的鄭姓居民即捐贈了長壽麥 20 台斤。令人納悶的是,美國人的長壽麥是救濟物資,市面沒賣、藥房也沒舖貨,這位老兄又是從哪弄到長壽麥?顯而易見的是,李姓少年收到的必定是轉贈品。鄭姓居民能領受長壽麥,想必也是清寒人士,但他卻願意秉持「物盡其用」的原則將其轉贈李姓少年。鄭姓居民的善行義舉一方面證明了人間處處有大愛,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長壽麥不太受人愛。
臺灣百姓的反應雖讓老美碰了個軟釘子,但人家好歹也是見過大風大浪的狠角色。既然大人不愛吃,就乾脆塞給小朋友吃算了。1964 年 6 月美國國務院批准了一項供應臺灣學童營養午餐的計畫。這項計畫除了將提供 9,600 公噸小麥、2,800 公噸脫脂奶粉與 1,000 公噸奶油外,同時還包括 5,000 公噸的長壽麥。美國人提供免費食物,我們當然樂觀其成。臺灣省政府因此在276 所中小學辦理營養午餐,提供經費補助學校蓋廚房、聘廚娘。當時還算是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學童吃完麵包、喝完牛奶後,還得嚥下一碗小麥片粥。雖然媒體報導均大力讚揚營養午餐計畫,肯定其成效。但讓人不解的是,只看到麵包好吃的報導,長壽麥的滋味卻從來不提。
而至 1968 年時,由於美援早已停止,美國也不太願意再繼續提供剩餘農產品給臺灣,學童營養午餐計畫因此終止。當然,長壽麥也就在臺灣消失了。嚴格說來,長壽麥亮相的時間前後只有 9 年左右,還蠻短命的。長壽麥雖然悄悄地走了,但國人的平均壽命卻從未縮減。近年來養生飲食的風潮越來越旺,某些人早餐非得吃全麥麵包、晚餐非得吃十穀米,高纖且營養豐富的小麥片開始受到注意,少數專賣生機食品的商行也將小麥片放置於貨架上。當然,若向生機食品店詢問「長壽麥」,老闆可能會摸不著頭緒、直覺有人來鬧場。不過,「小麥片」是否就是正確的名稱?也沒個準頭。至少在官方頒訂的「中華民國輸出入貨品分類表」上,〝Bulgur wheat〞不叫小麥片,也不叫長壽麥。相反的,它有個洋味十足的雅號─「布格麥食」。未來〝Bulgur wheat〞是否又會冒出新的名諱,沒人敢打包票。但可以確定的是,再也不會有人強迫我們吃「長壽麥」了。
出於生物性的自我保護本能,人類對自身感到陌生或怪異的食物,總會先不自主地排斥。飲食習慣難以改變,要讓人適應新的食物免不了得花點功夫。在臺灣享有美援的年代,美國曾為了促銷多數臺灣人根本未曾聽聞過的「小麥片」而煞費苦心,但最終仍無功而返。
小麥片原名為 Bulgur wheat,跟大家熟知的燕麥片完全不同。它是將麥子煮熟後再乾燥製成,食用時僅需放入水裡烹煮或以熱水沖泡即可。只不過,帶著麥麩的小麥片就如同包裹米糠的糙米,吞嚥不見得順口,所以要讓早已習慣白米飯的臺灣人接受,顯然是比「阿婆生子還難」。
此時想必有人會問,我們為何要接受老美的小麥片?其實這也是不得已的事。臺灣畢竟是「受援國」,老美想要給咱們啥玩意,完全由美國國務院決定。
當年,美國政府手中握有大批的剩餘農產品,永遠都在想辦法清倉,臺灣雖然想跟美國多買點小麥、菸草或棉花,但美國人算盤也打得很精,做生意喜歡搞套裝產品,就如同賣武器時,老美總會要求我們「順便」買幾艘他們淘汰的軍艦或幾輛越戰時期的坦克。
為了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美援機構因此為小麥片取了個響亮的名號─「長壽麥」。沒辦法,打從秦始皇開始,我們對長生不老的期盼就從未消褪。這名字聽起來不僅窩心,說它符合孔老夫子要求的信、達、雅三原則也不為過。1961年 10 月份臺灣的報刊即發佈消息表示,200 萬磅 (約 908 公噸) 由美國捐贈的長壽麥已在自美運臺途中。新聞報導同時強調,長壽麥比麵粉、米飯還營養,煮法更簡單。當長壽麥運抵臺灣後,美國駐華安全分署還特別聘請食物專家奧可斯坦夫人來臺推廣示範長壽麥的烹飪方法。但不用花太多腦筋也知道,請個臺灣沒人認識的外國人來臺推廣小麥片,就如同請阿基師赴美宣揚東山鴨頭的美味,成效必定讓人搖頭。
部屬出師不利,長官顯然得親自出馬、下點猛藥才行。1961 年 11 月 17日美國駐華安全分署署長郝樂遜 (W. C. Haraldson) 乾脆辦了個宴會,名為「長壽麥茶會」,邀請各界到他家嚐嚐長壽麥的滋味。由於安全分署掌管著關係臺灣經濟命脈的美援,署長算是喊水會結凍的人物,包括蔣經國、古正綱、李國鼎等多達 200 百餘位黨政要員也就衝著他的面子參加。這場茶會的層級之高,小老百姓難以想像;食物之炫妙,市井小民更未曾聽聞。茶會上供應著長壽麥搭配紅豆與小米煮成的「長壽粥」,內含長壽麥、雞蛋、火腿、青豆和蝦仁的「長壽炒麥片」,做成像銀絲捲的「長壽麥捲」,以及用長壽麥做出的「康樂甜糕」。據說與會來賓均一致認為,長壽麥製品美味可口、營養豐富,紛紛讚不絕口。
獲得臺灣政要大官的首肯後,美國人也就放心地將長壽麥當作救濟物資使用。此後每當臺灣鬧個風災水災時,美國駐華安全分署便會撥些長壽麥救飢。1963 年 7 月美國又決定送給我們 6,138.5 萬磅長壽麥 (約 27,869 公噸),並將透過教會轉由地方政府分送給貧戶。
長壽麥源源不絕湧入臺灣,老百姓吃下去到底是啥滋味,也沒人問過。儘管老美已拉著臺灣政要掛過保證,長壽麥營養又美味,但貧戶與受災戶應該頂多只將長壽麥倒進熱水後就咕嚕喝下,既沒心思、也沒能力將長壽麥將成長壽粥和康樂甜糕享用。此外,老百姓們到底有沒有乖乖吃下去?更讓人懷疑。話說當年臺南縣白河鎮(現已經改制為台南市白河區)有位李姓少年,家境清寒,獨立打工養活全家。悲慘的際遇於 1964 年 5 月被報導後,各界紛紛捐助物資與善款,報載某位同住白河鎮的鄭姓居民即捐贈了長壽麥 20 台斤。令人納悶的是,美國人的長壽麥是救濟物資,市面沒賣、藥房也沒舖貨,這位老兄又是從哪弄到長壽麥?顯而易見的是,李姓少年收到的必定是轉贈品。鄭姓居民能領受長壽麥,想必也是清寒人士,但他卻願意秉持「物盡其用」的原則將其轉贈李姓少年。鄭姓居民的善行義舉一方面證明了人間處處有大愛,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長壽麥不太受人愛。
臺灣百姓的反應雖讓老美碰了個軟釘子,但人家好歹也是見過大風大浪的狠角色。既然大人不愛吃,就乾脆塞給小朋友吃算了。1964 年 6 月美國國務院批准了一項供應臺灣學童營養午餐的計畫。這項計畫除了將提供 9,600 公噸小麥、2,800 公噸脫脂奶粉與 1,000 公噸奶油外,同時還包括 5,000 公噸的長壽麥。美國人提供免費食物,我們當然樂觀其成。臺灣省政府因此在276 所中小學辦理營養午餐,提供經費補助學校蓋廚房、聘廚娘。當時還算是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學童吃完麵包、喝完牛奶後,還得嚥下一碗小麥片粥。雖然媒體報導均大力讚揚營養午餐計畫,肯定其成效。但讓人不解的是,只看到麵包好吃的報導,長壽麥的滋味卻從來不提。
而至 1968 年時,由於美援早已停止,美國也不太願意再繼續提供剩餘農產品給臺灣,學童營養午餐計畫因此終止。當然,長壽麥也就在臺灣消失了。嚴格說來,長壽麥亮相的時間前後只有 9 年左右,還蠻短命的。長壽麥雖然悄悄地走了,但國人的平均壽命卻從未縮減。近年來養生飲食的風潮越來越旺,某些人早餐非得吃全麥麵包、晚餐非得吃十穀米,高纖且營養豐富的小麥片開始受到注意,少數專賣生機食品的商行也將小麥片放置於貨架上。當然,若向生機食品店詢問「長壽麥」,老闆可能會摸不著頭緒、直覺有人來鬧場。不過,「小麥片」是否就是正確的名稱?也沒個準頭。至少在官方頒訂的「中華民國輸出入貨品分類表」上,〝Bulgur wheat〞不叫小麥片,也不叫長壽麥。相反的,它有個洋味十足的雅號─「布格麥食」。未來〝Bulgur wheat〞是否又會冒出新的名諱,沒人敢打包票。但可以確定的是,再也不會有人強迫我們吃「長壽麥」了。
上一篇
台灣的菸草移民村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2%
我喜歡:35%
很實用:19%
夠新奇:4%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林*慧(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9/10/26
讚!!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16
棒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16
GOOD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16
GOOD
秀瓊(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1
讚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1
好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1
棒
莊英(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1
good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1
很讚
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1
GOOD
阿玉(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2/06/17
讚
chousales(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2/05/25
真有趣..
阿立(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02/05/12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