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守護部落的特色作物 保種運動你我一起動起來
刊登日:106/10/23
689
目前原鄉部落的漢化與青年人口外移情形日益嚴重,部落人口平均年齡層偏高,無法從事粗重農事,加以部落主要栽培作物漢化,具有傳統特色及文化的作物流失,導致部落特色農產業逐漸凋零。為恢復原鄉特色作物復耕與建立部落的農產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於104年8月成立原住民農業研究室投入專門研究人力,針對原鄉特色作物進行種原蒐集及保種、價值潛力評估與開發、栽培技術的研發以及品種的改良等,期望促進原住民部落農產業的發展。
保種的意義
原鄉各部落所栽培的地方種因未經一系列的雜交與選拔,而是透過大自然長時間的天擇與馴化演進,形成遺傳多樣性高、適應當地環境並與傳統和栽培體系密切相關的族群,其往往具有較佳的耐環境逆境的能力,甚至具備尚未被研究開發的機能性,為因應現今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條件亟需耐環境逆境的珍貴種原,以及現代人追求具有營養保健功效的食物來源。另外,隨著部落人力凋零及飲食習慣改變,特色種原逐漸失傳,因此原住民農業研究室在保留特色作物種原時一併調查紀錄部落使用習慣與文化,使原住民特色作物相關的傳統珍貴資產得以傳承。
保種的現況
原鄉部落擁有許多非常具有特色的作物資源,目前花蓮農改場原住民農業研究室已蒐集及保存的原住民特色作物地方種種原超過五十種,來源大部分皆來自花蓮地區的原住民部落,根據用途大致可區分為可供食用的作物以及具有特殊用途的作物。可供食用的作物有一般作為糧食食用的禾穀類、豆類、根莖類,以及可提供人類攝取膳食纖維與營養成分的葉菜類,另外也有種子可供榨油提煉油脂的油料類以及具有特殊香氣味道可作為料理調味的香辛料類等。而具有特殊用途的特色作物,如可供一般織物紡織、手工藝品編織的纖維料作物,以及植物體某部分具有可提取的色素,可供食品業、紡織業或工藝品等染色使用的染料作物等。
花蓮農改場已蒐集的各類特色作物種類如下:
(一)禾穀類:小米、臺灣藜、陸稻、薏苡、蕎麥、高梁、黍稷、油芒等。
(二)豆類:樹豆、鵲豆、八月豆、翼豆、米豆、菜豆、萊豆、原生大豆等、黑眼豆、赤小豆。
(三)根莖類:葛鬱金、樹薯、芋、甘藷、山藥等。
(四)葉菜類:龍葵、假人參、野莧、刺莧、紫背草、昭和草、細葉碎米薺、番杏、山蘇、過溝菜蕨、山苦瓜、木鼈子、輪胎茄、糯米糰、葶藶、水芹菜、艾草、秋葵、鵝兒腸、青葙等。
(五)油料類:油茶。
(六)香辛料類:蕗蕎、小洋蔥、刺蔥、香椿、紫蘇等。
(七)纖維料作物:月桃、黃麻、黃藤、構樹及苧麻等。
(八)染料作物:薑黃、鬱金、山藍、臺灣馬藍等。
保存的方式
目前花蓮農改場所蒐集的部落種原皆以種子為主,種子貯藏時需特別注意周遭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大部分的種子在低溫及低濕的貯藏條件下,其保存的年限越長,故由原鄉部落所蒐集的地方種種原,主要以低溫貯藏保存。除此之外,也設置田間的植株活體種原保存圃,以供種原的保存與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低溫種子庫的種子更新。另外,花蓮農改場也輔導協助原住民農友設置原民植物種原保種圃,以蒐集及保存與部落文化相關之種原。
結語
花東地區為台灣重要的原住民地區,多具備未受人為破壞的天然環境以及豐富的原住民特色作物資源,面對青年人口外移以及傳統特色文化作物流失等問題,蒐集及保存各類的原住民特色作物種原為復興及保存部落特色文化的第一步,接著進行後續價值潛力評估與開發、栽培技術的研發以及品種的改良等,同時花蓮農改場也撰寫許多相關的書籍及文章,強調部落特殊文化故事性,也針對不同特色作物研發各種特色料理的食譜,教導民眾認識這些特色作物以及食用的方式,促進部落農產業的發展,提升部落特色農產業的競爭力。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3%
我喜歡:6%
很實用:22%
夠新奇:16%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