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田間技術新拓展 有機友善耕作齊努力
刊登日:106/11/20
49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所輔導的轄區花蓮和宜蘭,目前有機驗證面積為 2114.5 公頃 ,佔全台灣的 28% ,基於轄內眾多有機農民的技術需求,同時也為鼓勵更多農民嘗試友善環境耕作方式,花蓮區農改場持續於農作物品種保存與改良、農機具研發,以及病蟲害防治等耕作技術進行研究,期望透過更多試驗研發作為有機農民的後盾,提升其信心和持續投入的動力。
花蓮農改場致力於農作物改良與栽培技術研發,選育適應生產環境與符合消費市場的品種。有鑑於南瓜的病毒病越來越嚴重,花蓮農改場與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持續合作抗病毒南瓜品系的選拔及觀察試驗,育成了南瓜「花蓮亞蔬一號 - 泰山」(花亞一號)及「花蓮亞蔬二號 - 友旺」(花亞二號),具有抗矮南瓜黃化嵌紋病毒病與胡瓜嵌紋病毒病抗病性,十分適合有機及友善栽培。另外,原鄉的野菜資源豐富獨具特色與用途,且大部分適合有機方式耕作,本場積極開發具發展潛力作物,推廣野外常見龍葵、假人參、野莧、刺莧、紫背草、昭和草、細葉碎米薺、番杏、山蘇、過溝菜蕨、山苦瓜、木鼈子、輪胎茄、刺蔥、蕗蕎、紫蘇等作物的栽培技術。
在農業機具的研發方面,由於有機農民在耕作時最耗時間和金錢成本的工作在於雜草防除,因此本場研發之「附掛式旱田除草機」,取代傳統的中耕機,提昇平畦栽培之大豆、紅豆及玉米等雜糧作物的除草效率,操作時一次除草多行,每日除草面積達 2 公頃 以上,效率是傳統中耕機的 4 倍以上,輕鬆省時,節省大量除草成本。而農機研究室所研發之「芽苗菜種子預措設備」是以音波刻傷芽菜種子,透過精準的預措處理使種子提早發芽、快速生長,並在無添加藥劑下培育健康芽菜,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
在有機病蟲害防治技術方面,針對重要作物番茄長期輪作容易發生青枯病,花蓮農改場為解決此問題,利用土壤添加具生物燻蒸功能的菜籽粕,搭配拮抗菌使用,不但可以減少防治的成本,又可降低約 12% 青枯病的罹病率,增加農友收益。高接梨為宜蘭縣重要作物,有機梨園之梨小食心蟲病害嚴重,花蓮農改場與三星鄉梨農們歷時五年田間監測及試驗觀察,利用性費洛蒙及蘇力菌等安全性高之植物保護資材取代化學農藥,並掌握防治適期可有效降低該蟲族群密度,成本遠低於噴施化學農藥且相當省工,鼓勵農友善用非農藥技術取代部分化學用藥,有效降低農藥殘留風險。
配合今年度( 106 )農委會推出「有機與友善環境耕作補貼」政策,花蓮農改場持續鼓勵農民以友善環境耕作方式一同為環境與食物安全來努力,農友在耕作技術上若有疑問,歡迎來電諮詢相關研究人員,以提供即時的回覆;另外亦可透過花蓮農改場官方網站、臉書粉絲頁持續關注各項栽培技術研發資訊。
上一篇
臺灣冰花(番杏)-您吃過了沒?
下一篇
本場蠶桑文化推動訓練班始報名啦!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2%
我喜歡:8%
很實用:32%
夠新奇:4%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