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農業發展史
從《西螺七劍》訴說臺灣早期農業社會武館文化
刊登日:102/02/05
4,997
過去臺灣俗諺有所謂「一府( 臺南)、二鹿( 鹿港)、三艋舺(萬華)、四螺陽(西螺)」,分述臺灣在清朝統治時期四個重要地方的繁華發展,其中雲林西螺一帶特別以著名的米倉、滾滾的濁水溪和當地傳統武術聞名全臺。
由此追想三十多年前,華視閩南語「俠義」連續劇《西螺七劍》堪稱紅遍大街小巷,其風靡程度幾乎不下於同時期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尤其節目一開場即以片頭主題曲氣勢磅礡地唱著:「少林寺∼ 阿善師∼唐山過海臺灣來,收門徒∼ 傳武藝∼雙拳單刀打擂臺」,這首歌調相信許多臺灣四、五年級生都曾經耳熟能詳,據說開播期間不僅創下了當年閩南語劇播出集數最高的記錄(自1972年3月7日至10月13日,共播出222集),甚至還有國外數家著名影劇刊物特派取材訪問。
毫無疑問地,那可是一齣遠在七○年代、彼時所有臺灣囝仔都還沒能想像今日徐克拍攝《七劍下天山》古早以前最予人深刻懷念的本土武俠夢。
華視閩南語俠義連續劇
《西螺七劍》片頭主題曲/1972
少林寺,阿善師,唐山過海臺灣來
收門徒,傳武藝,雙拳單刀打擂臺
頭嵌是雙龍取水,二崁是五虎下山
三崁是犀牛望月,四崁是仙女紡紗
五崁是貂嬋照鏡,六崁是劉全種瓜
七崁是關公拖刀,狄青收寶馬
蓋世拳法無敵手,藥丹救世通人知
堂堂男兒好氣概,西螺七劍
錦∼龍∼海∼鳳∼ 七英才
其中,「西螺七劍」劇裡扮演最關鍵性的歷史人物「阿善師」本名劉炮(字明善),相傳年輕時曾於福建南少林寺習武,其為人剛毅忠厚且兼具儒家傳統素養,除了擅武藝之外,亦精通一般內科及骨科醫術。時值清朝道光年間(1828),「阿善師」為遠避中原「太平天國」戰亂而渡海來臺,隨之輾轉落腳於今西螺廣興里一帶創立「振興社」開館授徒。
根據日本歷史學家伊能嘉矩(1985)記載,當時清領時期臺灣島內終年盜匪猖獗,加諸明末「天地會」流亡遺民屢屢俟機反清復明、沿岸海盜經常出沒,乃至閩粵和漳泉二籍民眾分類械鬥事件不休、衝突日增。於是就在這樣動盪不安的時空背景下,許多農家村落為求自保、防範盜匪掠奪及破壞莊稼的事件發生,遂以鄰近庄頭為單位衍生成地方聯防組織,並且聘請拳師於農閒時期教導村民習武。
如今盛傳武風鼎盛的所謂「西螺七崁」,乃意指當地族人以祖先七崁箴規為序,將鄰近二十五個聚落村莊合併畫分為七個宗族聯防地區,以玆形成犄角之勢守望相助,合稱「七欠」(又稱「七崁」)。因此,早期西螺諸多武術館便在這種習武自保的時代背景下紛紛設立,同時配合每年十月秋收後各村落舉行祈安迎神賽會陣頭表演,遂使民間武術風氣越加蓬勃。彼時相傳只要北方盜匪橫渡濁水溪南下來犯,一遇到西螺七崁武術團的抵抗,往往很難全身而退,如是遂有俗諺流傳「能過西螺溪、難過虎尾溪」之說。
爾後,聽聞鄉里野史說書人逐漸把「西螺七嵌」流傳為「西螺七劍」的虛構故事,當年隻身來臺的阿善師初到西螺時,那裡來自七個村落的七位主角概稱「七崁」,分別是:頭崁「大師兄」廖錦福、二崁「老頑童」李龍泉、三崁「虎豹頭」鍾木俊、四崁「玉羅剎」施翠蓮、五崁「西螺一隻虎」簡世正、六崁「阿達仔」蔡吉達、七崁「目仔海」張寶。在劇情當中,他們彼此之間原本相互仇視、械鬥不休,繼而經歷了一段曲折的恩怨情仇,這些性情截然不同的七人陸續投入阿善師門下成為師兄弟,復以阿善師創設「七劍陣」團結抵禦日本人侵犯、並且承襲西螺一派武學共同發揚光大。
當時透過電視節目的強力放送,「西螺七劍」表彰俠義仁心、以武犯禁的民族精神很快便深植人心,特別是劇中虛構的「七劍」英雄形象至今仍為老一輩臺灣人口中津津樂道。其影響所及,1986年(民國75年)華視後續推出新編《新西螺七劍》由武打明星劉家輝飾阿善師再度播出,亦予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早先於民國6、70年代風靡臺灣中南部各大戲院、隆興閣掌中劇團創始人廖來興的成名劇「五爪金鷹」即以描述阿善師創設金鷹拳與西螺七崁的英雄故事為背景。而同樣出生西螺的布袋戲大師五洲派黃海岱和新興閣鍾任璧的「大俠百草翁」,以及臺灣布袋戲女藝師江賜美等人採用的故事題材皆與西螺七崁本身歷史有著莫大的淵源。
由此追想三十多年前,華視閩南語「俠義」連續劇《西螺七劍》堪稱紅遍大街小巷,其風靡程度幾乎不下於同時期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尤其節目一開場即以片頭主題曲氣勢磅礡地唱著:「少林寺∼ 阿善師∼唐山過海臺灣來,收門徒∼ 傳武藝∼雙拳單刀打擂臺」,這首歌調相信許多臺灣四、五年級生都曾經耳熟能詳,據說開播期間不僅創下了當年閩南語劇播出集數最高的記錄(自1972年3月7日至10月13日,共播出222集),甚至還有國外數家著名影劇刊物特派取材訪問。
毫無疑問地,那可是一齣遠在七○年代、彼時所有臺灣囝仔都還沒能想像今日徐克拍攝《七劍下天山》古早以前最予人深刻懷念的本土武俠夢。
華視閩南語俠義連續劇
《西螺七劍》片頭主題曲/1972
少林寺,阿善師,唐山過海臺灣來
收門徒,傳武藝,雙拳單刀打擂臺
頭嵌是雙龍取水,二崁是五虎下山
三崁是犀牛望月,四崁是仙女紡紗
五崁是貂嬋照鏡,六崁是劉全種瓜
七崁是關公拖刀,狄青收寶馬
蓋世拳法無敵手,藥丹救世通人知
堂堂男兒好氣概,西螺七劍
錦∼龍∼海∼鳳∼ 七英才
其中,「西螺七劍」劇裡扮演最關鍵性的歷史人物「阿善師」本名劉炮(字明善),相傳年輕時曾於福建南少林寺習武,其為人剛毅忠厚且兼具儒家傳統素養,除了擅武藝之外,亦精通一般內科及骨科醫術。時值清朝道光年間(1828),「阿善師」為遠避中原「太平天國」戰亂而渡海來臺,隨之輾轉落腳於今西螺廣興里一帶創立「振興社」開館授徒。
根據日本歷史學家伊能嘉矩(1985)記載,當時清領時期臺灣島內終年盜匪猖獗,加諸明末「天地會」流亡遺民屢屢俟機反清復明、沿岸海盜經常出沒,乃至閩粵和漳泉二籍民眾分類械鬥事件不休、衝突日增。於是就在這樣動盪不安的時空背景下,許多農家村落為求自保、防範盜匪掠奪及破壞莊稼的事件發生,遂以鄰近庄頭為單位衍生成地方聯防組織,並且聘請拳師於農閒時期教導村民習武。
如今盛傳武風鼎盛的所謂「西螺七崁」,乃意指當地族人以祖先七崁箴規為序,將鄰近二十五個聚落村莊合併畫分為七個宗族聯防地區,以玆形成犄角之勢守望相助,合稱「七欠」(又稱「七崁」)。因此,早期西螺諸多武術館便在這種習武自保的時代背景下紛紛設立,同時配合每年十月秋收後各村落舉行祈安迎神賽會陣頭表演,遂使民間武術風氣越加蓬勃。彼時相傳只要北方盜匪橫渡濁水溪南下來犯,一遇到西螺七崁武術團的抵抗,往往很難全身而退,如是遂有俗諺流傳「能過西螺溪、難過虎尾溪」之說。
爾後,聽聞鄉里野史說書人逐漸把「西螺七嵌」流傳為「西螺七劍」的虛構故事,當年隻身來臺的阿善師初到西螺時,那裡來自七個村落的七位主角概稱「七崁」,分別是:頭崁「大師兄」廖錦福、二崁「老頑童」李龍泉、三崁「虎豹頭」鍾木俊、四崁「玉羅剎」施翠蓮、五崁「西螺一隻虎」簡世正、六崁「阿達仔」蔡吉達、七崁「目仔海」張寶。在劇情當中,他們彼此之間原本相互仇視、械鬥不休,繼而經歷了一段曲折的恩怨情仇,這些性情截然不同的七人陸續投入阿善師門下成為師兄弟,復以阿善師創設「七劍陣」團結抵禦日本人侵犯、並且承襲西螺一派武學共同發揚光大。
當時透過電視節目的強力放送,「西螺七劍」表彰俠義仁心、以武犯禁的民族精神很快便深植人心,特別是劇中虛構的「七劍」英雄形象至今仍為老一輩臺灣人口中津津樂道。其影響所及,1986年(民國75年)華視後續推出新編《新西螺七劍》由武打明星劉家輝飾阿善師再度播出,亦予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早先於民國6、70年代風靡臺灣中南部各大戲院、隆興閣掌中劇團創始人廖來興的成名劇「五爪金鷹」即以描述阿善師創設金鷹拳與西螺七崁的英雄故事為背景。而同樣出生西螺的布袋戲大師五洲派黃海岱和新興閣鍾任璧的「大俠百草翁」,以及臺灣布袋戲女藝師江賜美等人採用的故事題材皆與西螺七崁本身歷史有著莫大的淵源。
相關照片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7%
我喜歡:14%
很實用:10%
夠新奇:5%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林*慧(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9/10/26
讚!!
chousales(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2/05/25
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阿立(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02/05/12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