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名字的ㄧ流蒜頭
文 / 徐仲
圖 / 余淑蓮
什麼是一流的優良蒜種?是生命力強?耐儲存?抗病蟲?或是風味獨特無可比擬?
有回和一位曾到法國學廚藝的朋友提到何處有特別的蒜頭時,他立即激動地表示,曾在法國見過一款粒如橙橘般碩大個頭的蒜頭,稱之為象蒜(elephant garlic)。滋味辛中帶甜,香味十足,用來做料理呀,乖乖不得了。看他的眼神,如八百瓦燈泡般,亮晶晶。一邊回憶一邊把指尖撮合在嘴邊一放一收,比劃出美味的感覺。你可以感覺到料理人的幸福,莫過於遇到合意的食材。
標示原產地的好食材
我又不經意問:「如果這品種由亞洲培育出來傾銷回法國,法國蒜農怎麼辦?」這回我沒被當白癡看,他只是用鼻孔瞪我,酷酷地擠出4個字:「沒大影響。」就他所言,亞洲蒜頭傾銷法國已有段日子,但法國蒜農已和政府及大賣場合作,並進行標示原產地的(AOC)制度,講求品質勝出。「好的食材才有好的料理,同一種蒜頭,產地不同滋味也不一樣,身為料理人,當然只選擇清楚了解的食材啦,這是國外蒜頭比不上的。」
品種好壞,固然會影響到市場的接受度,但是結合政府、企業和產地所塑造的形象力量,似乎更能深入人心得到認同。以中國來說,蒜種五花八門,而我最常在廚師朋友口中聽到的還是山東金鄉白皮蒜,可能歸功於當地政府以建立示範基地、大型科技市場、加工廠等方式,把蒜分級售出並生產脫水醃漬等20餘種商品,利用國家力量將山東金鄉白皮蒜推向世界舞台吧。
給台灣蒜頭一個名字
在台灣,雲林縣是產蒜的大本營,但似乎少有料理人會在意所用的蒜頭來源。有回嚐到一鍋超正點的蒜頭雞時,我再次不經意地詢問廚師,這蒜頭是哪裡來的。這回,我真的被當智障了。「市場買的呀,不然我生的呀?不過咧,我們的蒜頭都是精挑細選,個個精壯結實,沒一點兒斑痕,這分工別地方吃不到啦!」
沒有產地?沒有品名?但是,這並非指台灣的廚師不夠格調,不夠用心在廚藝。而是我知道,這方面的資訊在台灣嚴重缺乏,除了像阿欣是以蒜為生的人外,應該少有人能對蒜頭品種付出關切。
這倒是挺奇怪,幾次到市場,我可以看到金鑽、牛奶、甜蜜蜜等各個鳳梨品種標籤,也可以看到羅馬番茄、聖女番茄、牛番茄等標示,但對於蒜頭的標籤只有兩個字:「蒜頭」。似乎不管圓的扁的香的辣的大的小的南產北產,都一律以同樣的名字稱呼。我感到有點悲哀,以台灣栽培的技術面來說,培育各式品種絕對不成問題。但縱使可以利用高科技如分子標記、基因工程、染色體雜交等,培育出生長力旺盛、抗病毒甚至是無臭味的大蒜。但,它的名字還是叫做「蒜頭」。
詳全文請見95年1月號《鄉間小路》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