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凍三尺下的寶藏-阿拉斯加
文圖 / 謝順景
1995年筆者首次飛到阿拉斯加(Alaska)安卡雷治(Anchorage)機場,時值冬天,除了白茫茫的雪景外,什麼也看不到,因此決定再找時間去看看它不同的面貌。
10年後,筆者由西雅圖(Seattle)搭乘「愛之船」郵輪鑽石公主號(Princess Diamond Cruise)再度前往阿拉斯加。航行第二天到達阿拉斯加首都朱諾 (Juneau) 市,第三天到達斯凱克道(Skagway)市,停留一天後前往德來西峽灣(Tracy Arm),以及克治康(Ketchikan)市,再經過加拿大的維克多利亞(Victoria)島返回西雅圖。這次旅行花了一週時間。體驗了豪華郵輪上舒適的生活,也飽覽阿拉斯加的海洋風光、北美洲最大的鮭魚產業和終年不退的高山冰河美景,同時也看到了132年來阿拉斯加的開拓史,收穫甚豐。
阿拉斯加最初由俄國人貝林(Vitus Bering)所發現,於是成為俄國的國土。俄國人在當地成立公司,狩獵海獺剝皮毛出售,卻因為交通不便,不符經濟效益而倒閉,在無利可圖的情形下,阿拉斯加成為無用之地。1867年,在美國國務卿西華德(William Seward)建議下,以720萬美元低價向俄國買下當時被認為無經濟價值的北方大地(1,477,261平方公里)。2005年阿拉斯加的生產毛額已達310億美元,每人的國民所得已達33,213美元,加上它所珍藏的天然資源(石油、天然氣、礦產、森林)及取之不盡的海產,美國人可以說在無意中獲得寶藏,這是132年前的俄國人未曾料想到的。艾森豪(Eisenhower)總統在
阿拉斯加的城市及煉油廠都在海岸線附近,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及大大小小的冰河。海產是主要的農產品,另外有種苗業、蔬果類、花卉及畜牧業的經營,但只足以供應州內之需。主食穀類則自外地進口,加工品除木材及魚類外,其他加工的農產品不多。
詳全文請見95年3月號《鄉間小路》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