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農夫.找回土地的尊嚴—賴青松種出人生的春天

採訪‧攝影/春樹
「我的志願,是當一名農夫!」這可不是小學作文課裡的樣板文章,而是旅日環境法碩士賴青松真實人生的志願,也是目前為止唯一讓他找回快樂、找到人生著力點的工作,當年老婆一句「找一個你最快樂的位置」,賴青松放棄與生命拔河的繩索,回到宜蘭鄉下種田。
從建中到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也曾經過著有頭銜、有地位的主流職業生涯,又遠赴日本攻讀法律碩士學位,最後賴青松不跟從「人往高處爬」的遊戲規則,而是將自己深深種回土裡。他直率又坦白地說:「我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什麼」,「事情要做了,才知道適不適合」,他說,過去還未找到自己的位置時,總是心存「好家在」,幸好老闆今天沒罵我、幸好出紕漏的不是我,老是在恐懼邊緣慶幸自己歹活著,但自從找到適合自己的土壤後,他感覺生命的種子在土裡延伸、緊緊抓住寸寸泥土,套句老一輩的語錄,「只要根土猶在,就不怕樹尾做風颱」。

賴青松承租了24個區塊的土地,找到資深技術顧問何金富從旁指導,加上「穀東」的「保證收購」支持,讓他可以堅持有機耕作方式,種出「讓土地有尊嚴」的米。穀東制度是一群人透過委託種植,出資持股成為「集體農場」的主人,按持股按比例獲得收成,但必須支付農場的土地成本,也要認同「看天吃飯」的哲學觀,承擔歉收、天災的風險。找回人與土地的情感,「與自然共存」是穀東的入門須知。
近年來,台灣掀起一股優質米食熱潮,在媒體密集報導下,「榖東俱樂部」漸漸打出名氣,很多人認為賴青松應利用現有的知名度與「顧客」群,把握機會「把餅做大」。然而,他說他最想要的還是好好種田,種出值得等待的幸福滋味!什麼是幸福的滋味呢?捲起褲腳、盤腿坐在藤椅的他,快人快語地說,「很難形容」,也許,是在一個天寬地闊世界中伸展的那種滿足吧!

詳全文請見96年1月號《鄉間小路》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