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台灣島的美麗傳說―鴛鴦
文圖/孫元勳
台灣春、夏季疑有鴛鴦繁殖的地點,多在西部山區水域,據筆者與中華野鳥學會的資料來看,大甲溪流域有超過百隻族群,堪稱是台灣鴛鴦的故鄉。筆者認為,大甲溪得天獨厚之處在於本島
然而,德基水庫的鴛鴦為「春去秋來」,若想觀賞上百隻鴛鴦此起彼落地在湖光山色的水面飛翔,8~11月間是最佳時機,大陸北方繁殖的鴛鴦約在9月下旬、10月初開始南遷,預計抵達台灣的時間應是10月以後,根據無線電追蹤結果顯示,夏季結束後,水庫上游的七家灣溪及有勝溪的新生年輕鴛鴦和繁殖活動告一段落的年長鴛鴦會到水庫棲息,但冬季後則每下愈況,春季後鴛鴦則回到上游繁殖。
葷素不拘的鴛鴦,食性與鴨子沒有兩樣,包含薺菜、豆瓣菜(俗稱水芹菜)的嫩芽、禾本科的蘆竹、棒頭草及早熟禾的種子與春蓼、羊蹄的果實以及藻類等,其中豆瓣菜是鴛鴦最常吃的植物;至於動物性食物,包括青蛙、蟾蜍、蝌蚪、小魚、水生蚯蚓及水生昆蟲,鴛鴦還有一項奇特的覓食行為-「水舞」,即雙腳踩地讓沙裏的水生蚯蚓及水生昆蟲現出原形,待溪水清澈後大吃一頓。
鴛鴦爸爸在小鴛鴦出生後即離家出走,因此小鴛鴦可說是在「單親家庭」中成長,鴛鴦巢樹通常離溪不遠、多在百公尺以內。小鴛鴦孵化後約兩個月,小鴛鴦與母鴛鴦漸行漸遠,甚至分隔4、
詳全文請見96年3月號《鄉間小路》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