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植物病原菌抗藥性之產生及其因應對策
刊登日:96/12/25

文/邱安隆
有關抗藥性的發生,主要在菌株體內遺傳物質的突變,當殺菌劑施用時,病原菌突變現象頻率通常不高,但亦可能會有升高的現象。另一種方式是當病原菌曝露在殺菌劑時,會自動選汰抗藥性的菌系,部分案例顯示,病原菌在生活史中會發生有性世代的重組現象,並讓具抗藥性的菌株存活。
以馬鈴薯晚疫病菌為例。一般在國外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平均可接受的風險約 8 - 11 次,超過此次數極易產生抗藥性菌株。藥劑輪流施用的新觀念即在防止抗藥性菌種產生,已變成防治晚疫病的準則,如數種農藥輪施,問題在於這些農藥毒性問題也需列入考量,如有機錫會導致畸型性,並導致被撤銷其使用即為一例。

防止抗藥性菌種產生之殺菌劑使用準則:1. 避免過度使用單一類殺菌劑。2. 設計不同作用機制的多種藥劑施用模式。3. 使用不同代謝途徑之殺菌劑,如二硫代氨基甲酸鹽類 (dithiocarbamic acid) 主要參與菌體內丙酮酸的代謝,四氯異苯腈 (chlorothalonil) 會使菌體細胞膜產生過度氧化現象。4. 採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以複合式配方,可防止抗藥性菌種的產生達數年之久。5. 遵守藥劑施用劑量、施藥時間及施藥間隔期。
欲降低病原菌抗藥性的發生,第一要務應是施行好的農業操作:1. 選擇抗病品種,並避免大面積的種植單一品種於單一地區。2. 若無抗病品種,則選擇優質無罹病的繁殖體。3. 正確診斷病因對症下藥,適當掌握噴藥時機。4. 依據天候及作物生長情形,調整用藥時機。5. 植物疫情嚴重時,勿過度施用多種農藥。6. 施藥時選用不同類且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菌劑,若欲使用專一性的藥劑,可在特定作物的生長階段進行施用。

上一篇
柑桔黃龍病之特性與防治
下一篇
設施栽培土壤肥培管理實例(上)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9%
我喜歡:36%
很實用:21%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大雄(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11/15
很好。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2/18
g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