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魚之養殖

文圖/何源興等
小丑魚 (Anemonefishes) 有著靈巧的體態及鮮艷的體色,加上與海葵間的微妙關係,確實令人著迷。由於有道厚厚的白色 (彩色) 斑紋,狀似馬戲團裡最討喜的小丑,「小丑魚」的俗名就是這樣而來。小丑魚是海水觀賞魚市場的重要主角之一,具有相當高的經濟價值。
台灣產 5 種小丑魚分別為:眼斑海葵魚(公子小丑)、鞍斑海葵魚 (鞍背小丑)、粉紅海葵魚(咖啡小丑)、白條海葵魚(紅小丑) 及克氏海葵魚(雙帶小丑)。不同品種的小丑魚會棲息於不同的海域,但都必須水質清澈、光照充足且水深不超過

小丑魚極具領域性,以母系為社會中心,1 株海葵中會有 3 - 5 尾小丑魚居住,其中包含一對體型較大具有生殖能力的親魚以及數尾中小型魚。親魚產卵前會在海葵旁清理產卵場,多會選擇在礁岩較平坦處。產卵後護卵工作主要由雄魚擔任,會不斷地在卵粒旁以胸鰭搧動水流,目的是增加溶氧及加速胚體代謝物之擴散,並會驅逐其它魚或同種小魚,同時會以口啄除死卵。
惟近年來台灣地區因人為濫捕及環境污染,海域生態遭受嚴重破壞,小丑魚數量大量銳減。若能供應人工繁殖的小丑魚給觀賞魚市場,應該可以減少天然海域小丑魚資源量銳減的危機。未來水產試驗所將進一步調查小丑魚放流的可行性,並預備在台東成功附近海域先行試放人工繁殖的小丑魚,希望能復育小丑魚資源,讓牠們重新悠遊穿梭於東海岸的珊瑚礁。

詳全文請參考豐年半月刊57卷第2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