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抽薹及結球異常現象
文圖/鄧汀欽
大蒜莖葉生長適溫爲 12 -
近年來因溫度效應,使台灣地區大蒜抽薹與結球發生異常:豁瓣蒜 (蓮花座):採收時遇到春雨綿綿,植株遭水傷後,蒜皮已受損且蒜瓣豁然外露,整個鱗莖形如蓮花座。其預防方法唯有適時採收,雨季採收應及時用人工乾燥處理。獨頭蒜 (孤核仔):幼苗期延遲或太晚播種的植株,如遇季節性高溫連續

怪薹蒜:因溫度效應及內部生長激素作用錯亂而導致,蒜薹短而肥,彎曲包於假莖中形成腫頸,只生少量大粒氣生鱗芽但無花。為避免怪薹的產生,在播種前種蒜經低溫處理,有助抽薹。二次生長 (爆蒜):但若莖盤上鱗芽延遲進入休眠,其外層鱗葉伸長成再生葉,且葉腋繼續長出幼芽形成次生植株,部分次生植株再產生次生蒜薹和次級鱗莖,形同分蘗現象。外觀初級蒜頭大而畸形,內部次級蒜頭分瓣數多但體積小。此現象臺灣稱為爆蒜、爆蔥或生子。
正常抽薹並結球的大蒜植株表示其生理健全,雖然部分養份消耗在花器的發育上,但若讓植株充分成熟,則所生產的蒜球 (種) 必然能維持耐貯存等高品質的特性。反之抽薹及結球異常現象是生理障礙所造成,尤以二次生長造成大蒜的苗、薹、頭及種等均品質劣化,須特別注意預防。

詳全文請參考豐年半月刊58卷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