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山藥切口處理新技術
刊登日:97/01/16
文圖/劉啟祥
山藥古名「薯蕷」,在唐宋時期為了避開皇帝的名諱而改稱「山藥」,現在則常被稱為「淮山」。山藥是一種多年生蔓性植物,主要食用部位為地下塊莖,雖然山藥依塊莖形狀可以區分為圓形、掌狀、長形及塊狀等,但是一般認為長形山藥的營養價值較高,特別是潔白無瑕、質地細緻又無纖維者,最受消費者歡迎。
由於長形山藥塊莖較長,為了配合禮盒包裝的需要,往往需將塊莖截為數段,造成山藥塊莖上的傷口,十分容易導致山藥切口處產生發黴現象。傳統上對於山藥切口處理之方式,例如以電風扇吹乾切面後包裝等,無法直接有效阻絕黴菌。此外,市售山藥禮盒甚至可能因包裝材料不同而影響包裝內部濕度,反而加速黴菌的生長繁殖。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針對山藥禮盒包裝所需應用之處理技術進行研究,開發作業時間短、保存效果好的處理技術,以協助產業之發展。新技術的基本原理為使用表面消毒處理,降低山藥切口形成時切口表面病原菌密度,並配合油酸鈉處理來延長表面消毒之效果,及減緩後續病原菌的著生與生育,藉以達到保存產品之目的。
本處理技術操作簡易,可以大幅減少作業時間,且受氣候因子影響小。以禮盒型態的包裝,應用本項處理後在4至 7 日之內都可以有效減輕或抑制切口發黴現象,保持產品原有的優良品質。此外,油酸鈉為法規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物之一,因此在使用上無違法及安全之虞。本項技術已取得中華民國專利,若搭配其他前處理,可更進一步延長禮盒包裝山藥產品之櫥架壽命。

詳全文請參考豐年半月刊58卷第1期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24%
我喜歡:36%
很實用:27%
夠新奇:6%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大雄(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11/15
很實用。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2/18
g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