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茭白筍產期調節與周年生產技術
刊登日:97/10/21
769
文圖/黃晉興等
第1代產期調節―避免矮化障礙,並使第1期筍提前於2至3月收獲:台灣目前的茭白筍最大產區於南投縣埔里鎮,茭白筍種植方式採取一年生無性繁殖栽培,先於苗圃扦插種莖育苗再定植於水田栽培,正期種植時間於每年冬至後將茭白苗移植於本田,約100天後植株成熟而開始採收第 1 期筍,不過農民常提前種植以求提早採收而獲高價,但經常發生植株生長不良的「矮化障礙」,不但無法提早產期,且嚴重影響茭白的正常生長與發育。
茭白筍矮化障礙可能的原因是短日照的環境下,茭白植株生長緩慢而黑穗菌活力相對較為旺盛之故。農業試驗所証實每日14小時以上的長日照處理可避免茭白幼苗出現矮化障礙,並可使已經矮化的茭白苗恢復正常生長。因此,如將茭白種植於本田的時間提前至11月上中旬,但於田間架設瓦鹵素燈,結果延長光照的茭白植株幾乎全無矮化障礙的現象,60天後於翌年1月中旬停止光照,以自然的日照期40日後於2-3月即有大量的茭白筍產出,可避免茭白筍產期過於集中導致價格低落。
第2代茭白筍產期調節,可於冬季採收第3 期筍:2006 及 2007 年秋季於埔里鎮某農戶以地下水灌溉之茭白田進行第2代的產期調節,主要目的為能在12月至翌年1月之冬季產筍。由採收期往前推算100天,故應於9月中旬即應將茭白苗定植於本田,因此在第 2 期筍後期即將所有地上部莖葉割除,餘留莖基部及地下縮短莖,且未經翻犛整地,爾後即開始於夜間人工光照6小時,使宿根茭白長出正常新苗。
目前第一代產期調節法僅適用於埔里地區的早生青殼品種,第二代方法更僅於利用地下水灌溉之田區(冬季地下水溫較河水溫暖),而台灣北部之赤殼品種尚未利用光照來調節產期。目前以每公頃 25 盞鹵素燈來計算,架設硬體的投資成本即達 1 億元新台幣,每年所獲利益超過設備折舊費用及電費成本(估算約5千萬元)。
詳全文請參考豐年半月刊58卷第20期
上一篇
平地大果水蜜桃─台農2號「夏蜜」
下一篇
農地野鼠共同防除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1%
我喜歡:45%
很實用:21%
夠新奇:0%
普普啦:2%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2/16
good
buck(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97/11/14
以前阿爸也都種植,而且採收都會碰到水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