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荔枝癭蚋簡介、監測與防治方法
刊登日:98/09/17
2,261
文/王堂凱.洪士程
荔枝癭蚋危害荔枝,成蟲產卵於嫩梢上,孵化後幼蟲藏在葉肉內,造成危害,受害葉片雖然可以繼續生長,但後期老熟幼蟲脫離後,蟲癭乾涸,形成小孔洞或扭曲變形,影響葉片光合作用,果農們應加強果園的防治作業。
一. 前言
荔枝癭蚋主要分布在中國南部、澳洲東部,危害作物只有荔枝一種,台灣主要發生在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及嘉義縣等荔枝產地,本害蟲會在荔枝的葉片產生上下隆起的蟲癭,且成蟲形體大小有如蚊子,所以又有荔枝癭蚊、荔枝葉癭蚊及荔枝癭蠅的稱呼。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自本 (98) 年起將荔枝癭蚋納入植物疫情監測體系,並協調各荔枝重要產區之縣政府進行調查,以掌握其危害的高峰期,並通知農會或農民適時作好防治,減少荔枝產量的損失。
二. 荔枝癭蚋簡介
荔枝癭蚋成蟲體型小 (如圖 1),很像一般常見的小蚊子,但是體色為紅色,成蟲體長大約 0.1 - 0.2 公分,雄蟲體型常較雌蟲小,喜愛蔭蔽潮濕之環境,卵粒 (如圖 2) 多產於荔枝嫩葉背面,呈一列或兩列均勻散布於主脈兩側,幼蟲 (如圖 3) 型體跟蛆一樣,體長約 0.2 - 0.3 公分,蛹呈短橢圓形,為裸桶 (如圖 4)。
根據文獻資料顯示,此蟲在中國廣東省每年可發生 7 – 8 世代,台灣的氣候略似廣東,因此推測每年也可發生 7 – 8 世代,其世代時期的長短受溫度而有所影響,一般來說在 6、7、8 及 9 月的時候,因為溫度較高,所以此時每個月可以發生一個世代以上,到 11 月以後溫度降低,不利生長發育,幼蟲在葉片內越冬,至次年 2 月下旬,脫離葉片掉落淺土中化蛹,3 月下旬或 4 月初,再從土中羽化成蟲。
詳全文請參考豐年半月刊59卷第18 期
下一篇
楊桃台農 4 號─金龍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5%
我喜歡:42%
很實用:16%
夠新奇:3%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2/18
參考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2/13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