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紋夜蛾監測與共同防治
文/蔡偉皇.江明耀
一. 前言
斜紋夜蛾為我國重要農業害蟲,該蛾食性廣,危害對象包括蔬菜、雜糧及豆類等數十種經濟作物及綠肥。由於其幼蟲食量大且見綠就吃,在田間食物來源充足時易大量繁殖,每年可繁衍 8 至 11 個世代。雌成蟲的產卵量高達 400 至 1,000 粒,孵化後的幼蟲喜歡群聚啃食植物嫩莖及葉片,嚴重影響作物的產量與品質。每年 6 月至 11 月間常會發生「蟲蟲危機」,而 10 月至 11 月秋末冬初時節為其發生盛期,大量繁殖的幼蟲除危害作物外,甚至橫越馬路進入民宅,造成民眾的恐慌,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民國 95 年雲林、嘉義、台南等多處農田遭受斜紋夜蛾肆虐,種植之花生、大豆等雜糧作物,遭斜紋夜蛾嚴重啃食後,全株僅莖部倖存,造成嚴重的農業損失,97 年雲林地區部分鄉鎮之落花生亦傳出斜紋夜蛾危害。95 年起農試所研究團隊針對斜紋夜蛾幼蟲的田間密度進行採樣調查,據此結果推估,雲嘉南地區約 1/3 的休耕田列屬高密度蟲害區 (平均每公頃 40 萬隻幼蟲以上)。換言之,若 3 萬多公頃休耕田之平均蟲口達高密度水準,則田間為害的斜紋夜蛾蟲口數至少高達 120 億隻,其所衍生的問題不容小覷。
二. 密度監測
為了掌握斜紋夜蛾蟲害發生動態,提供防治及預警之參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防檢局) 與農業試驗所 (農試所) 於 95 年開始建置雲嘉南旱作地區夜蛾類害蟲密度監測體系,完成 49 個鄉鎮 259 個監測點的設置。96 年起,為強化該蛾全國蟲口密度監測,防檢局特聯合重點地區縣市政府於 9 縣市 42 個鄉鎮另增設 168 處監測點,以全面監控該害蟲發生動態。97 年起,監測範圍擴及至 12 縣市,於斜紋夜蛾發生高風險區設置 500 個監測點,掌握全國 75% 易遭受斜紋夜蛾為害之鄉鎮。監測期間自 5 月至 12 月,每 10 天調查 1 次,由各縣疫情調查員將轄區監測資料匯入防檢局「植物疫情管理資訊網」,並以旬報、電子檔及公文等形式將資訊分送有關單位及時掌握疫情,如發現突發性疫情,立即透過相關單位提醒農民及早配合防治或翻耕措施防止疫情擴大。今 (98) 年起斜紋夜蛾密度監測網擴及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花蓮、台東等 11 個縣政府及試驗改良場所,全國共設置 1,490 個監測點,涵蓋 80% 易遭受斜紋夜蛾為害之重要鄉鎮。
詳全文請參考豐年半月刊59卷第1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