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去赤柯山拜訪種筍人家

文圖 / 陳秀卿
節氣驚蟄到穀雨,箭筍萬箭齊發,生氣蓬勃。相較於箭筍的熱情奔放,孟宗筍就顯得沈穩內斂、深藏不露,尤其是冬筍,幾乎都蟄伏於土壤裡,挖筍者非得練就一副好眼力和累積足夠經驗,否則難尋其芳蹤。
冬筍難覓 保證鮮美
花蓮縣玉里鎮赤柯山,除了夏季金針之外,園區外和後山也遍植孟宗竹,翠綠的竹林讓赤柯山更顯得幽雅寧靜。赤柯山的孟宗竹林,大都野放管理,任其自然生長,平時是群鳥棲息的好場所,孟宗筍則是山上居民的天然佳餚,沒有污染,沒有農藥,部分農民向花蓮縣政府申請無毒認證,成為無毒農業生產戶,讓天然的健康食材和消費者共享。
提到孟宗筍,就會想到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的故事。「東吳孟宗,抱竹而哭。冬月筍生,母疾平復。」故事中說,三國時期的孟宗,幼年喪父,老母生病,時值冬季,想吃筍,但筍大都在春天以後才生長,孟宗無計可施,到竹林中抱竹痛哭,「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
不管故事真假如何,但總是能惕勵人心孝順父母,而冬筍難尋卻是不爭的事實。
農曆春節,跟隨赤柯山野百合農場主人林德昌到孟宗竹林尋找冬筍,在竹林外,林德昌先予以行前教育。他說,進到竹林,不要任意亂踩,留意地面,如果發現地面有小凸隆,而且土壤較鬆動,可能即是冬筍的位置。
小心翼翼地跟在林德昌後方,果真是得跟隨前人腳步,不敢越雷池一步,深怕踩到鮮嫩的冬筍,尤其想到人們享用冬筍鮮美滋味的滿足感,更警愓自己腳下不能失誤。
找到日標,果不其然,地面上的土壤有些微隆凸且鬆軟,林德昌以鋤頭慢慢地挖開土壤,不一會兒,鮮嫩的竹筍終於見天日,開挖到筍頭部位,林德昌一鋤執下,身手俐落,筍面乾淨平整無紋皺。林德昌說,最好立即下鍋,才能嘗到冬筍真正鮮美好滋味。
詳全文請見99 年5月號《鄉間小路》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