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之土壤與肥培管理
文圖/譚增偉 農業試驗所
台灣近10年來落花生之栽種面積,在雜糧作物中屬最穩定且面積最大者如圖 1,但各縣單位面積產量差異極大,從較高產之雲林縣,每公頃平均 2,583 公斤,至較低產之台東花蓮,僅 1,538 公斤,其低產原因除氣候與病蟲害的問題外,由土壤所引起的營養障礙、施肥技術亦為主因之一 (圖 2);其中如酸性土壤之缺鈣缺鎂,石灰質土壤的落花生缺鐵黃化症等。本所土壤資訊中鄉鎮土壤肥力圖為土壤管理與合理化施肥推廣計畫之基礎,讓鄉鎮農民瞭解自家的土壤肥力管理方向,而透過土壤與作物營養診斷技術,更能達到養分需求之精準調控。
所謂作物養分吸收量也稱爲作物養分需要量或消耗量,是指每生産 100 公斤 (公斤) 主産品 (如籽粒、塊莖、塊根、果實等) 作物吸收的養分公斤數 (公斤);一般由地上部莖葉和籽粒産量,乘以其中的氮、磷、鉀養分含量得出。表 1 為比較幾種重要作物每形成 100 公斤主産品吸收氮、磷、鉀的大致數量 (公斤),顯然落花生氮的養分需要量遠大於水稻,但這並不表示其對氮肥的需要量亦較大,因豆科作物有時不需添加外來之化學氮肥,僅由根瘤所固定空氣中之氮即可供給落花生生長時之需要。
一. 落花生根瘤固氮活性與產量之關係及品種間與根瘤菌之親和性 (林、簡,1984)
豆科作物其生長所需之氮營養大部份是來自根瘤固定空氣中分子態 N2。根瘤固氮活性受到土壤水分含量、土壤通氣、溫度等環境因子的影響。當溫度低時豆科根部根瘤菌體細胞有減少的趨勢,在 7℃ 幾乎沒有根瘤形成,當溫度超過 30℃,便抑制根瘤生長,一般而言豆科作物生長最適溫度為 15 - 25℃,熱帶豆科若於白天與晚間溫差大時有較好的產量。在土壤通氣不良狀況下,土壤空氣中乙稀及二氧化碳增加時,不利根瘤固氮的進行。當一場大雨後使得田間積水,天氣轉晴加上風吹幾天時,豆科植體有暫時凋萎現象發生,但土壤太乾旱作物根毛不能正常伸展發育,根毛變得短而粗根部較不能接受根瘤菌的感染形成根瘤。
詳全文請參考豐年半月刊60 卷第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