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熱甘藍「台南 2 號」
文/謝明憲、林棟樑.王仕賢
甘藍 (Cabbage, 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十字花科 (Cruciferae) 芸薹屬,起源於地中海沿岸南歐或小亞細亞一帶,由不結球野生甘藍演化而來,為頂芽能形成葉球的一個變種,屬 2 年生草本植物。公元九世紀歐洲各地已廣泛種植一些不結球甘藍,經人工選拔後,至 13 世紀在歐洲始有結球的甘藍類型出現,16 世紀傳入中國。台灣大約於是荷據時期引入。甘藍依葉片特徵可區分為普通甘藍、皺葉甘藍和紫葉甘藍三種。台灣甘藍之栽培面積,在近幾年維持 8,000 公頃上下,以彰化縣、雲林縣、南投縣為主要生產地,占國內栽培面積之 55%。除高溫季節產量較少外,周年皆有大量生產。
甘藍含有豐富的鉀、鎂、鈣等礦物質,也含的豐富的維生素,糖等成分,其中以維生素 A 最多,並含有少量 K1,U,氯,碘等成分,尤其 K1 及 U 是抗潰瘍因數,因此常食用甘藍對輕微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有紓解作用,適合任何體質長期食用。另外含有一些硫化物的硫配醣體等物質,具有防癌作用,是十字花科蔬菜最特殊且最著名的成分。台灣在日據時代因日本人研究甘藍菜的營養價值發現具有抗氧化作用,並有防癌的功效,因而鼓勵大家多多食用,並廣為宣傳將其比喻為高麗人參一般,故稱它為高麗菜,而美國防癌協會更將甘藍列為 30 種具有防癌功效的蔬果之一。
育成經過
甘藍為世界重要蔬菜,主要育種國為日本及荷蘭,均為溫帶區域,但許多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冬季均可生產,惟栽培所需種子均由國外進口供應。台灣位處亞熱帶地區,溫帶國家所培育品種因耐熱性不足,因此夏季甘藍之生產多利用高冷地栽培,每年 5 – 8 月期間高冷地栽種面積估計約 1,200 公頃,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有鑑於此,〝台南二號〞親本之一〝TNSP〞係民國 88 年從〝夏峰〞自交 4 代選系與〝夏星〞自交 4 代選系雜交組合材料中,經過 7 代自交分離,選育得到的一個株型較大的自交不親和系統,自交不親和指數 (花期授粉每莢平均結籽數/蕾期授粉每莢平均結籽數) 為 0.02,耐熱性強,中熟,葉色黃綠,品質優良。另一親本〝TNKK〞係民國 88 年從〝早秋〞自交 4 代選系與〝本地種〞自交選系雜交組合材料中經過連續 7 代自交分離選育而成;本自交系不具有自交不親和性,故僅能當父本材料,但具耐熱性強,早熟,葉色濃綠及品質優良之特性。
詳全文請參考豐年半月刊60 卷第11 期